颈部得了白癜风可以带金银饰品吗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ingyinfenxi/18215.shtml
曾经
人均收入不足元
七口人住在简陋危房
如今
年收入达12万元
住上乡村小“别墅”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通过养蜂
周扬新一家
走出来一条“甜蜜”致富路
曾经年人均收入不足元,一家七口挤在仅有的四十平方米简陋危房里。四年后,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楼房,年人均收入也翻了两番,英德市大洞镇麻蕉村贫困户周扬新一家,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通过养蜂,走出了一条“甜蜜”脱贫路,自己也成了全村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带头人。
一家七口生活困顿
扶贫工作队带来生活转机
已过不惑之年的周扬新要为他一家七口的生计起早贪黑,仅有的四十平方米的简陋危房并不能为他一家老少遮挡生活的风雨。耄耋之年的老母亲年老体弱,加上四个小孩需要抚养,沉重的生活压力只能由周扬新夫妻俩共同承担。年5月,广州港集团驻麻蕉村精准扶贫工作队走访周扬新一家,也为这两口子捏了一把汗。
因生活所迫周扬新曾外出务工,但苦于须照顾家庭而选择回村耕作。为了改善家道清贫的困境,周扬新种过砂糖橘和蔬菜、砍过竹笋,但受限于种植规模以及山路偏远运输成本高等因素,所得收益并不可观,家庭年人均收入不及三千元,根本满足不了基本生活开支。不甘贫穷的他曾尝试过养蜂,但苦于既没有启动资金,又不掌握技术,无奈只能小规模养殖七箱蜂帮补贴一下家用。
年5月,广州港集团承接了英德市大洞镇麻蕉、大田和黄塘3条省定贫困村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任务,被认定为麻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的周扬新一家也迎来了改变家庭困境的契机。
入户走访及实地考察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以种植冬瓜、红薯和养殖清远麻鸡、中华蜂作为麻蕉村的主要扶贫产业,并根据贫困户的意愿制定“一户一法”精准帮扶措施。尤其是工作队认为当地自然资源丰厚,山上生长着许多有药用价值的鸭脚木,非常适合发展养蜂业,而本来就有养蜂基础的周扬新被工作队选中作为养蜂试点户,并支持其50箱蜜蜂作为启动资源。周扬新如获至宝,马上开始了他的养蜂事业。
为了更好地掌握养蜂技术,周扬新曾到他一位远房亲戚的蜂场取经求教,但因不够专业,始终突破不了技术“瓶颈”。工作队获悉后,邀请了广东省养蜂协会理事长罗岳雄到麻蕉村开展养蜂知识培训,给予专业指导。勤学好学的周扬新抓住机会虚心请教,茅塞顿开。之后,他在工作队帮助下考取了养蜂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广东省养蜂协会会员。接下来,周扬新学以致用,夫妻俩齐心协力,将他们的“甜蜜事业”发展的有声有色,经一年多苦心经营,已将蜂箱从最初的50箱繁衍到了箱,年家庭总收入达到了12万元,成为麻蕉村第一批摘掉贫困“帽子”的人。
“甜蜜”事业遇阻精准扶贫工作队助其重拾信心
春天本地蜜源不足,为了能产更多蜜,获取更好的收益,每年3月,周扬新不辞劳苦,将蜂群拉到一百多公里开外的广州从化荔枝园“赶蜂”,前两年,他的赶蜂过程很顺利,尤其是年,3个多月的风餐露宿换来5千多斤春蜜,经济价值超过了10万元。
年春天,周扬新像往年一样开启他赴从化的赶蜂历程。原本他信心满满,因为他的蜂群已扩大到箱。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到从化没多久,他的蜜蜂还来不及产蜜,短短三天时间,不知何故一只只地死去,最后存活下来只剩下30箱。
养蜂事业遭受到了重创,周扬新大受打击、身心俱疲。精准扶贫工作队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多次到从化看望慰问,开导鼓励他,帮他重拾信心,并请专家给他养的蜂“把脉”。
在精准扶贫工作队和广州港集团相关领导的关怀鼓励下,坚韧倔强的周扬新很快消除了顾虑。他带着仅剩的30箱蜜蜂再出发,更换了一个能确保蜜蜂安全的地方后继续耕耘,3个月后再次将蜂群规模扩大到了箱,还成功采集了0多斤春蜜。
“好在熬过来了,幸亏有你们的鼓励和帮助,要不这两年的努力就白费了!”谈及这次不寻常的赶蜂经历,面对前来探望的驻村干部,刚从从化回到家的周扬新的确百感交集。
脚踏实地赢收获盖起两层小楼房
如今的周扬新不同以往了,日子越过越滋润。年,他家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7万元,已迈向脱贫奔小康的道路。同时在政府和广州港集团支持帮助下,他家盖起了一座两层的小楼房,一家人欢天喜地搬进了漂亮的乡村小“别墅”。
“美丽蜂场"
他的脱贫成果让村里不少贫困户非常羡慕,充分认识到唯有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发展扶贫产业,才有希望早日脱贫。他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带头人。驻村精准扶贫工作队正将他的蜂场打造成兼备养殖中华蜂和进行养蜂技术培训的“美丽蜂场"。今后,养蜂将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业,他要培养出更多职业养蜂人,带领大伙一起致富。
来源:清远+、大洞镇人民政府
编辑:英德市融媒体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