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深圳音频追忆民间老作坊

——深圳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刘悠扬(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

《发现深圳》是读创/深圳商报旗下一份有影响力的文化周刊,致力于挖掘深圳不为人知的历史,开设以来深受市民欢迎。现在我们将《发现深圳周刊》的内容声音化,每天5分钟,给你讲讲关于深圳历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手工”两个字不仅代表一种逝去的生产方式,更是一种逝去的价值观。中国人过去的生活,离不开民间作坊,磨坊、油坊、染坊、酒坊、豆腐坊、中药坊等等,它们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手工业的技艺和习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发现深圳”用11档音频节目,和大家一起追忆深圳的民间老作坊,今天要登场的是烧炭作坊。

追忆民间老作坊⑩

◎廖虹雷彭全民

在没有电力、燃气的年代,木炭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烧饭炒菜、烤火取暖都离不开它,甚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汽车也是在车头侧面装有一个特制的烧炭炉子,还带有一个手摇鼓风器,通过炭锅炉烧成蒸汽,作为汽车的动力。

自古以来,宝安山区的村民都有烧炭的习俗。在丘陵和山林的地方,都有自造烧炭的炭窑。康熙五十七年(),坪山马峦村的曾宋璋携妻从坑梓盘古石村迁至马峦的红花岭村,以烧炭为生。据考古发现,石岩街道麻布木炭山遗址、梅林笔架山有炭窑遗址二处、沙湾大望村炭窑遗址和三洲田炭窑遗址各一处。

炭窑,是烧炭土窑的简称。窑的形式和构造种类很多。大多在靠近山林里的地方就地挖掘,以泥土为材料筑造的,也有用砖,后来有用灰沙砌成的。有单窑,也有连体窑等。

建造炭窑,很讲究地形和地点。地点须选择就地取材的地方,不用花太大力气远途搬运木料,同时要选择一个山坳里的避风处,不能选在风口处,不然的话会造成顶风,影响烧碳和点火。在山窝里建窑时,注意窑顶厚度要在5米以上,如窑顶土薄,可能会造成烧窑温度升高而坍塌。最好选址炭窑时,注意选择有水源的地方,预防引发山林火灾。

烧炭时选择季节和天气很重要。一般在秋冬时分,一来雨水天少,二来农事较闲,三是烧好的炭能及时供应冬冷春寒之需。所以,烧炭工在夏天就进山伐薪采集木料,用柴刀斧头砍来树干、树枝,然后截成一定的长度,做烧炭的原料。接着,把截好的木柴一根根从窑底竖着整齐排列,直至窑口,不留有空隙。待木料装满炭窑后,就用石头把窑门严严实实地垒住,随后开始点火。当火开始从火道燃进炭窑,浓烟从烟囱冒出时,再不停地慢慢添加柴火。

烧炭原木的选择决定着炭的质量。鸭脚木、桃李木、榕树枝等烧起来生暗火,不成炭;松树干、樟树木、桉树木等烧起来出油,是炼樟木油、松木香、桉油的好材料,烧炭浪费了。最佳烧炭的原料是荔枝木、龙眼木、橡树木、梨树木、榄树木、拔仔树、乌桕树和“乌钢力”等。这些木材多系间伐老枝、废枝、枯枝,不随便砍伐百年老树。荔枝、龙眼等硬木烧制出来的木炭都为上品。烤火取暖耐燃,烟少。特别是荔枝木、龙眼木烧制的炭,是广东烧腊中烧猪、烧鹅、烧鸭的最佳炭火,至今“窑鸡”和公明“烧金猪”等名菜,都醒目标榜“荔枝木炭”土法烧制,以招揽食客。

烧炭工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体力活,从早到晚几乎没有歇息,从砍柴到截成一段段的木头及劈柴至烧成木炭,需要大量时间和体力,在原材料多的情况下,每烧一窑炭甚至要几天才能完成。

故此,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全唐诗》中的《卖炭翁》一诗,描绘了多年前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辛:“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烧炭工,灰脸、身黑、十指皆黑,周身不是损伤就是被火星灼伤;辛苦烧炭卖炭的钱难以裹腹添衣。正如民谚所道“卖盐的喝淡汤,卖席的睡光床,织布的穿破衣,烧炭的望太阳(暖和)”。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保护森林生态,政府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加上电力、汽油、天然气的普及,木炭用途逐渐减少,致使有千年历史的烧炭工艺几乎失传。

(作者廖虹雷为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彭全民为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监事长、文物保护专家)

审读:孙世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jiaomua.com/ymfb/10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