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必吃路边摊,五花八门的港式小吃舌在

北京中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1、十八座狗仔粉

狗仔粉,是五六十年代出现在香港街头的一种果腹美食,由粘米制成,配上浓稠的汤汁和佐料,鲜香十足。面条形似狗尾巴,故得其名。十八座狗仔粉位于香港佐敦老城区,坐落在街边,外观看起来毫不起眼,内装也和华丽沾不上边,一两平方米的小店面,只能容纳两个人,好在外面有拉起塑料棚,摆上了一些桌椅供顾客坐下用餐。用餐环境就不用说了,更厉害的是这里完全没有服务,事事都要亲力亲为。点完餐要自己端,吃的时候自己把桌子拉出来,吃好再归还盘子并把桌子收好。

这家店其实是由两位80后年轻人创业开设的,他们因怀念儿时在石梨贝邨吃过的狗仔粉,于是自行研制食谱,其后成品受到朋友的肯定,最终在朋友鼓励下在佐敦开了首间“十八座狗仔粉”,开张约半年后更在香港自设厂房,目前“十八座狗仔粉”已有五间分店,分布于旺角、深水埗、荃湾、元朗。

这家店外观或许简陋,但却十分受追捧。驰名狗仔粉经过改良后不再是尖头尖尾,而是短短胖胖前后一般粗,十分可爱。汤头浓稠灰白色,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上里面加了冬菇、虾米、猪油渣等材料,煲45分钟,再焗45分而成。因为用心用时熬制,所以食材本身的胶质或者味道已经融入了汤头里,让本身没有什么味道的粉蘸裹汤汁后,吃起来也别有一番味道。入口十分惊艳!香浓鲜美的汤底搭配嫩滑可口的粉条,口感十分丰富。

招牌火鸭翅色泽诱人,慢煲久炖出的鸭香鲜浓,每一口都能吃到香软易化的火鸭肉和清脆爽口的木耳丝。吃完火鸭翅别忘了试试同样美味的翅滚火鸭腿,一整个鸭腿被浓郁的火鸭翅包裹,鸭腿皮的脂肪很少,肉质鲜嫩有嚼劲,让人回味无穷。

2、千色车仔面

车仔面是香港一种低价特色面食。车仔面出现在年代,是香港市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年代。国内难民涌来香港,谋生困难,香港街头涌现了流动摊贩,最多便是搭起车仔面档摆卖咖喱鱼蛋和车仔面一类熟食。贩卖车仔面的木头车中放置金属造的“煮食格”,分别装有汤汁、面条和配料,顾客可自由选择面条,配料和汤汁,通常十多块钱就可饱吃一顿。

千色车仔面,一碗看似平凡的车仔面却赢得了无数食客的好口碑。牛丸、牛腩、油豆腐、红肠搭配的油面,看上去满满一碗,真心丰盛。据说这里的卤汁都是多年的老汤,所以食材都十分入味,配上劲道的油面,令人十分满足。鸡脚、萝卜、猪大肠、冬菇配米粉的组合是当地人更偏好的味道。大肠和鸡脚卤的非常好吃,米粉又吸收了卤汁咸香的味道,再搭配萝卜的香甜,真是完美啊!这间不大的小面馆有着道地的香港味道,并且能够感受到在这里难得一见的热情服务,一种温暖的感觉让人十分难忘。

3、坤记糕品专家

创立40多年的深水涉坤记,由傅氏一家经营,本只是间寻常街坊糕品店,然而那古法制作的糕品却令它声名远播。在传统糕点中,米浆是关键要素,但现在讲究“快节奏”,许多店家已改用现成的黏米粉,省工省时。坤记却依然坚持传统手作,每天凌晨3点即起,以人手磨米粉、蒸米浆,如此辛苦,结果当然令糕点散发一种独有的米香,松软弹牙而又不过甜,连香港特首曾荫权都特地到这老店买几件糕点慢慢品尝。

坤记著名糕点包括红豆糕、芝麻糕、砵仔糕等,白糖糕更是镇店之宝。简单不起眼的白色糕点,前后就要3天功夫完成。先是将粘米浸过夜,待之软腍后磨浆,放入米浆袋待干,再加入糖水搓开,放凉发酵一整晚,心急贪快是不行的。出售前,放入直径30多呎的大镬大火蒸半小时,不能蒸多,每次只此一底,重质胜于重量。再者,白糖糕必须稍为放凉,令糕身企硬,然后以竹筛一底一底盛载,原因是竹筛底部透气,能确保热气不会散回糕点上,造成湿气,令糕点变糊。经过多重工夫的白糖糕,咬开横切面似个蜂巢,略带酸味,腍软香甜有致,却不会过分糊身,隐约还能尝到米浆香,可谓十分好味。

4、公和荳品厂

公和荳品厂最初开业于于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现时全港共有十多间公和荳品店,但大多都是加盟店,还是这家年创店的深水埗北河街号店最为正宗,甚至获得了“米其林街头小吃推荐”的殊荣。

公和的整个店面颇为古早,整体还保留着60年代的装修风格,服务员也多是中老年人,但服务态度良好,手脚麻利,因此用餐体验颇为不错。此店以前铺后工场的形式运作,出品与其它分店由九龙城工场取货不能同日而语,因为豆制品都可以即做即卖,保证新鲜。

公和使用的是非转基因的黄豆,店里所有豆制品都是手工制作,使得豆制品口感细滑且有肌理感,口感跟其他采用石膏粉制成的豆腐花有天壤之别。工场每晚凌晨一点半已开始制作,供早上六点半发售,一板一板的豆腐卖完,工场立即把新鲜热辣的豆腐送上,很受街坊欢迎,平均日卖70板豆腐。豆浆坚持石磨的古法,喝上去有浓郁的豆香。豆花有热有冰,一般的豆花在被冷冻处理过后水分就会被抽走,所以大家都会认为冻豆花不及热的好,但公和能把两种都能处理得非常滑嫩细致,老店的功力就在这里。

除了豆浆和豆花,这里的煎酿豆腐也是超级人气单品,当场现煎的酿豆腐表面煎得外脆内嫩,肉香豆腐香都很浓郁,另一种鱼肉豆腐也非常弹牙,油而不腻,果然名不虚传。「一碗一杯一碟」都很多熟客的习惯,即是一碗豆花、一杯豆浆及一碟煎酿豆腐或豆卜,既可做早餐、下午茶甚至小食,逛街累了就走进去喝碗滑熘豆花歇歇脚,坐在这间逾50年的老店内,吃到的除了黄豆的味道,望着纸皮石的墙身及招牌,还吃得出怀旧的感觉。

5、胜香园

大排档,也有称大牌档,通常就是指那些街头的熟食小档。吴昊曾经在《香港老花镜之生活旧貌》一书中说,香港的熟食小贩很早就出现了。开埠后,由于城市建设,对工人需求甚多,有不少内地劳工赴港,他们多没有家眷,一日三餐在工地煮食,于是就有熟食小贩在一地摆摊服务它们。在香港,大排档尤其多,俨然形成了一种文化,这还与香港政府的福利措施分不开。最初大排档是香港政府为照顾因工伤残或殉职的公务员的家属而设,食档牌照费不高,又在街上经营没有租金负担,一时间大排档数量大增。随着香港经济起飞再发展,政府同样向家庭负担大的市民发大排档牌照,促使大排档的兴旺。

胜香园是香港为数不多的旧式铁皮大牌档,虽然就餐环境极为简陋,铁皮屋、塑料布搭起的顶棚下,几张简陋的桌椅,就是胜香园的全部了,但这丝毫无损食客对它的喜爱。它就在九记牛腩的对面,这两家店简直像两块威力巨大的吸铁石,把四面八方的宾客都吸引到了中环一带。不仅余文乐、钟镇涛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就连港剧中也时不时会出现它的身影。

胜香园主打番茄汤底的各式汤面,菜单上清一色番茄打头的餐点,可想而知老板对他的番茄基底多么的有信心。胜香园开发的秘方据说使用了多种不同的番茄,没有放任何的番茄汁和番茄膏,再加入爽嫩牛里脊肉,熬制成浓汤汤底,食客可选择配通心粉,广式面条或者出前一丁等。当然最不能错过的就是茄牛通(牛肉番茄通心粉),真材实料,番茄汤底毫无酸味,甘甜可口,配上嫩滑的牛肉片和通心粉,绝对是最港味的享受。

人气第二高的柠檬脆脆。是在港式名吃奶油猪的基础上,加入柠檬酱而成。选用的全麦面包底质量很好,烘培到金黄爽脆,柠檬酸度适中。柠檬可乐煲姜,没病没痛没伤风感冒也要喝上一杯,这杯饮料简直用心,它不是简单的柠檬切片浸可乐,而是用木棍将切片柠檬压过,又用可乐樽底拍姜成蓉,保证出味。

6、肥姐小食店

旺角这弹丸之地,却是藏龙卧虎,聚集了上千家食肆,可谓是强者如林。其中有一家,老板人称肥姐,档口名为「肥姐小食店」,铺位只有十个平方左右,专营卤水小吃,铺外常有条长长的人龙,成为了旺角其中一个地标风景。

肥姐小食店主营各种卤水,除去店招牌大墨鱼外,还有生肠、鸭脷、红肠、鸡胗等数十种。这些卤味在加工好之后都是冰镇的,为的是保证食材新鲜且脆爽的口感,内脏也不易变质产生异味。如果第一次来,那么最推荐的就是“大皇牌套餐”,里面有最出名的大生肠、墨鱼和火鸡肾,让你一次尝遍,非常方便!食物本身已经十分入味,再加上肥姐的秘制酱汁和黄芥末酱,入口时非常奇妙,攻鼻却不辣,入味却不咸,非常好吃。

7、庙街牛什

庙街是香港最有特色的夜市之一。每天下午四点起,这里就开始逐渐热闹起来,渐渐的,用人流如织来形容也毫不过分,不管是本土居民还是外地游客,大家都喜欢去庙街逛一逛,去品尝一下地道、平价的传统港味小吃。而庙街的热闹,这家庙街牛什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牛什即为牛杂,是岭南地区风靡街头巷尾的小吃。而庙街牛什自称“岭南一绝”,自信的背后是强大的实力。老板专业剪杂30年,一把剪刀,好多牛杂,咔嚓咔嚓声,剪碎后放到一个纸制的小圆碗里,加上秘制的调料,插上竹签,送到每个顾客的手上。每个不同部位的牛杂吃起来都有自己独有的口感,因为在烹煮的过程中并非全部在一起一锅熟,而是分开烹煮,各个部位都恰到好处。最后剩下的汁更是精华,当然不能放过,一滴不剩。

另外,庙街牛什的开店时间也是相当任性,卖完了就关门,没货也不开门,所以想要吃到这碗牛杂,除了需要自身的努力(查攻略、排队),甚至还需要一点小小的运气。

8、公利真料竹蔗水

在繁华热闹的中环,有一家小小的旧式凉茶铺—公利真料竹蔗水。在欧阳应霁的《香港味道》里,是这样形容公利真料竹蔗水的:港九新界硕果仅存的还算完整的一家蔗汁店,每天新鲜现榨的蔗汁得现买现喝,与坊间用热水桶泡蔗、榨出的蔗汁版本截然不同。自年开业以来,这家店的装潢出品从不曾改变,周润发、周慧敏等大牌明星政客都是常客,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家经典的老字号凉茶铺哦。

店铺位于一栋古旧的唐楼,门面窄小,没有冷气。店里的装潢充满怀旧的味道,贴的是旧式的马赛克,墙上挂着古老的手绘海报,店门口的案台上放着装有竹蔗水和竹蔗汁的冷饮机,另一边放着榨蔗汁机。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了脚步,一切都是当年的模样。

使小店屹立不倒的是这里的出品,真材实料,有口皆碑,品种简单而品质非凡。店铺如今都还悬挂的“兹将种甘蔗经验及研究熬蔗水过程略述”还有“竹蔗栽培鉴别法”,其中提及种蔗所施的肥料,不能用人粪,也不该下化学物,只能用天然花生麸,这样竹蔗才会清甜优质。而主打的竹蔗水,也一直沿用六十八年前创店人定下的规矩,即最传统做法:熬煮前先将蔗刨掉外衣,然后以慢火煮焗两小时。每次榨汁,师傅需要削蔗皮(卫生),蒸煮竹蔗(煮熟的蔗煮出的汁水,达到减少寒凉的效果),之后用机器反复榨取4次,才完成整个取汁过程,再将竹蔗、茅根、陈皮、蜜枣等放在一起煲煮而成。竹蔗水黄中带绿,清亮通透,带着古朴的质感。喝下去甘甜润喉,蔗香芬芳,在炎炎夏日更是沁人心腑,消暑舒畅。

这里独家的有蔗汁糕也很值得一试,由蔗汁加马蹄粉制成,晶莹剔透,软绵又韧性十足,弹牙爽口,清甜不腻之余带有淡淡竹蔗的清香,很特别也很好吃。还有鲜榨的竹蔗汁,清热解毒的龟苓膏,各式凉茶等,都值得一试。

9、奇趣饼家

在香港,传统的中式饼店可以说是越来越少了。除了因为铺租和客流量等原因,店家不愿意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中式小食,也是这些店铺消逝的原因。位于花园街的奇趣饼家,始于年,算是香港如今硕果仅存的一家传统中式饼店。

开店三十多年来,老板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做饼。每天早上六点多,制作糕点的师傅就已经在厨房里热火朝天的工作起来了。倒面粉、注水、下白糖、鸡蛋和泡打粉,所有动作一气呵成,一双双巧手把面粉化成面团,搓成不同大小后加入不同馅料,再源源不断地送进烤炉。奇趣饼家沿用旧式烤炉,没有调校温度和时间的按钮,只有三个简单的刻度。这样非常讲究师傅的手艺,要掌握到合适的节奏,才能烤出完美的糕点。

奇趣饼家售卖的糕点种类不多,最受欢迎的要数红豆烧饼、光酥饼和鸡仔饼。红豆烧饼是招牌中的招牌,糯米粉做成的外皮金黄软糯,红豆馅味道香甜适度,而且毫不粘牙。光酥饼吃起来松软而不干燥,老板改良了配方后,不加猪油且甜度降低,老人家也可以吃;招牌小食鸡仔饼,是以猪肉、南乳等馅料做成,老板每天都会剁新鲜猪肉做馅料,非常用心。

10、第三代肥仔小食店

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肥姐、肥仔,其中会不会有什么关联呢?没错,肥仔就是肥姐的儿子,之前一直在肥姐小食店帮忙,年终于独立出来,在尖沙咀开了这家“第三代肥仔小食店”。

第三代肥仔仍然是主要售卖生肠、墨鱼、火鸡肾、猪心等港式卤味,出品继承了肥姐本店的好味道,整体素质相差无几。不过毕竟是年轻人所开设的新店,在环境和服务方面就有相当大的改善了,至少第三代肥仔店里多了一个小小的吧台,可以供客人坐下慢慢吃,而不需要端着打包盒边走边吃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jiaomua.com/ymfb/10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