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震后五年:一座“墙外”美术馆
FiveYearsafterEarthquake:OuterSpaceProgramme
文/张婷
在年轻的国家新西兰南岛中部的坎特伯雷地区,有一座常驻人口不到四十万的英式花园风格小城,叫作克莱斯特彻奇(Christchurch,又名“基督城”)。年9月和年2月,它曾以连续7.1级和6.3级的两次突发大地震而闻名于世。强震过后,克莱斯特彻奇市立美术馆(ChristchurchArtGallery,以下称“美术馆”)作为重要的城市文化单位,在紧急抢救和转移超过件馆藏品后,被临时征作民防指挥部和市政办公室而对外闭馆,并于七个月后启动长达五年的馆体基础隔震和广场加固工程,直至年才重新开放。出于公立艺术机构的责任和使命感,本着“文化是市民共有资产”和“艺术治愈生活”的信念,在失去展出空间和藏品被迫封存的五年间,新近退休的美术馆前馆长珍妮·哈珀(JennyHarper)曾率领全馆员工齐力打造了一个从未停歇的“墙外”美术馆(OuterSpacesProgramme)。
美术馆地基和广场加固工程,年。图片拍摄:约翰·库利(JohnCollie)
在迥异的场地环境、不断变动的警戒区以及随时发生的余震和灾害天气条件下,美术馆策划团队秉持专业的布展措施,在整座城市四处寻找展示艺术的角落。任何足以预见优秀艺术的展示场地,他们都尝试植入并不间断地在公众身边呈现释放正能量的艺术项目。前后个综合了线上和线下的展示、装置、影像、表演、公共教育和出版项目,以及与社区、学校、艺术家、学者和全体市民的频繁联动,持续创造出让人动容的艺术时刻,为修复震后脆弱的大众心灵起到了强劲的鼓舞作用。在全城市民和媒体的热烈掌声之下,“墙外”项目于年荣获新西兰博物馆展览年度杰出大奖,并成为全球美术馆界极为成功的“危机管理”案例。
美术馆外景,年图片拍摄:张婷
强震所带来的城市现场触目惊心。虽然对于因地震频发而拥有专业防震设施的新西兰而言,其受损级别已属极低,但连续的高震级波动和浅震源以及恶劣的灾后天气,依然使得年2月的克莱斯特彻奇市在一天之内失去了位市民,并留下了数千位伤者和满目疮痍的城市废墟,成为新西兰近八十年历史上伤亡最为惨重的灾难。瞬间的生死离别和流连失所,以满城封锁的禁入围栏和随处可见的红色警戒区以及救援军队的入驻,都为全体市民笼上了深重的悲怆色彩和巨大的心理阴影。回首往事,珍妮·哈珀回忆道:“我们紧急召开了全馆大会,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讨论对策,并最终达成两个共同诉求。一是必须让美术馆全体职员在岗并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二是一定要继续为这座城市提供优质的艺术景观。我们决定在无法为民众展示公共收藏的前提下,尽可能获取藏品的版权许可,建设网上美术馆。同时,将我们以前策划过的覆盖馆外空间的“墙外”项目,从美术馆辖区直接延伸至整座城市。”美术馆策展人菲斯丽缇·梅尔伯恩(FelicityMilburn)提及,在严峻的生存危机之下,地震导致文化和艺术生态彻底停摆。包括美术馆在内的艺术机构和商业画廊全部关闭,大量本地艺术家集体失去了展示作品的空间和事业发展的机会。在政府资金首先投入重建基础硬件和居住设施而急剧缩减文化事业预算的同时,美术馆策划团队聚焦关键词“快速”、“集中”、“短期”和“低成本”,制定了“与艺术家和市民站在一起,将充满惊奇、幽默、多彩的景观时刻注入震后的克赖斯特彻奇市景当中”的后地震期工作纲领。
克莱斯特彻奇市震后街景,年图片拍摄:魏皓啟(HutchWilco)
外馆内的“墙外”项目
年,美术馆在四处探寻之后,终于在马德拉斯街(MadrasStreet)号的一幢维多利亚风格仓库的二楼获取了第一个“外馆”租约。带着珍视的心情,职员们悉心清理老仓库的家具物什,用钢丝球仔细擦拭曾经遭受火侵的天花板,安装专业灯轨和温控装置。在大约一年半的时间里,马德拉斯街外馆共呈现了十四个专业展览,获得了24,位观众。办展艺术家除了杰出的新西兰艺术家如比尔·哈蒙德(BillHammond)、托尼·德·劳特(TonydeLautour)、杰森·格雷格(JasonGreig)、鲁本·帕特森(ReubenPaterson)和迈克尔·帕拉库法(MichaelParekowha)之外,还邀请了国际知名艺术家比如托尼·奥斯勒(TonyOursler)等。
马德拉斯街外馆首展:茱莉亚·莫里森(JuliaMorison)个展“彼岸再见(MeetMeontheOtherSide)”,年。
马德拉斯街外馆末展:托尼·奥斯勒个展“光明燃起希望(BrightBurnWant)”,年。
新西兰艺术家迈克尔·帕拉库法代表国家馆参加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在马德拉斯街外馆激励了全城的集体情感。借用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同名诗歌,指代新旧世界(后发现的南太岛国和传统欧洲大陆)之间文化互动的两件公牛和钢琴造型的雕塑《初识查译荷马(OnFirstLookingintoChapmansHomer)》,和灵感源自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JaneCampion)电影《钢琴课(ThePiano)》原作小说的,一架镶满精致的红色传统毛利木雕的斯坦威钢琴作品《新西兰河流故事(StoryofaNewZealandRiver)》,是艺术家期冀诗歌和音乐伴随着毛利的传统和历史,像“声音罐头”一样去填满艺术空间的创作。
《初识查译荷马》的“颔首公牛钢琴”与参观者,年
经过市政厅特批,《初识查译荷马》雕塑被放置在正对馆外的废墟“警戒红区”之内,而《新西兰河流故事》则吊装入馆内。在一个月的展期里,美术馆邀请不同的钢琴家在二楼现场进行演奏。珍妮·哈珀说:“克赖斯特彻奇市的每一位市民都对那个展览记忆犹新,大约共有五万五千人特地前往欣赏。在坍塌的家园前面,人们和《初识查译荷马》合影,去对面二楼安静地聆听琴乐。他们为地震所带来的创伤而啜泣并相互抚慰,在留言本上写下大量让人感动的评论。后来不断有市民写信给当地报纸,建议市政厅将《初识查译荷马》其中一头‘颔首的公牛’购买下来。在极大的市民鼓舞之下,我们公开发布了众筹项目,并在全市人民的慷慨捐赠中迅速获得足够的收藏资金。这座雕塑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城市,现在就安置在美术馆广场,并且依然是民众聚集的拍摄热门地!颔首的公牛被解读为‘奔放的自然’,钢琴则被誉为‘坚强站立的克莱斯特彻奇市人’。那是让人激动的时刻,而我意识到对于这座城市和所有的市民来说,即使家园和每天的生活遭受了巨大摧残,艺术依然是他们的希望所在。”
《新西兰河流故事》和参观者,年。
第二个外馆“艺术盒子(ArtBox)”是美术馆与克莱斯特彻奇理工学院合作并由后者设计制作的,整组安置在市区商业中心空地上的钢制集装箱风格模块空间。美术馆在此举办了为期一年的展览,目的是“将艺术送回市区中心”。布局紧凑的场地、交错的视野和自然的光线,给布展增加了技术难度,但也给项目管理带来了新的工作体验。“爆炸器、鸭脚板、举棋不定的人、沥干架、纺纱机、存储器、调酒器、造物主(BursterFlipperWobblerDripperSpinnerStackerShakerMaker)”这个稀奇搞怪的名字,是针对家庭群体而策划的色彩响亮、愉悦欢快并且可直接触摸并参与制作的展览。
“艺术盒子”和展览“爆炸器、鸭脚板、举棋不定的人、沥干架、纺纱机、存储器、调酒器、造物主”室内现场局部
贯穿室内外的展示活动和互动项目,使得展览开幕当天变成了“亲子日”。策展人们在开幕前曾担心,虽然市政做足了安全防范措施,但在周遭依然可能毁坏和坍塌的条件之下,父母们是否愿意带着孩子穿街过巷地前来参观展览。打消这些顾虑的是,除了家庭群体的名观众之外,超过名学校师生在开幕当天前来接受了专业导览和现场的工作坊课程,并且整个展期都保持了稳定的参观流量。
展览“爆炸器、鸭脚板、举棋不定的人、沥干架、纺纱机、存储器、调酒器、造物主”户外现场
位于蒂厄姆街号的“老邮局咖啡馆”空间作为美术馆的第三个外馆,前后十一场展览也吸引了27,位观众前来观展。菲斯丽缇·梅尔伯恩说:“和大多数艺术机构一样,以前我们经常谈论艺术在专业场馆中的能量和重要性。实际操作中再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往往最简单的交流更能带来持久的影响,并最终强化我们的初衷。在美术馆墙外,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有时候比在美术馆环境之内要来得薄弱,但有时恰巧在粗糙混乱的真实世界当中,却显得更加鲜活强大。”
杰斯·强森(JessJohnson)个展“WurmWhorlNarthex”,老邮局咖啡馆外馆。
外墙上的“墙外”项目
“墙外”项目最亮眼的部分,则是全城四处开花的户外展示单元。菲斯丽缇·梅尔伯恩介绍道:“对于室外展示,一开始我们也有疑虑。面临严重受损而伤痕累累的城市,市民们将如何应对艺术?在摧毁之下,我们对于艺术的影响力能有何等预期?即使市民们希望看到艺术品,在一时间甚至无法辨识的街区当中,如何能够顺利找到艺术的现场?”当策划团队启动户外艺术项目的尝试之后,美术馆越发坚定了积极行动的决心。显然,在缺乏生活信心和人生希望的阴郁时刻,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艰难的生存条件或依然活跃的余震,而是无边的悲恸和缓慢的心理恢复。所以,没有人会拒绝突然在“街角遇到艺术”的感动,尤其是当各种建筑侧墙、户外停车场、维护工程护栏、普通民房、公共路牌、商店橱窗甚至步道,都成为人们“艳遇”艺术品的存在之时。
“立体镜”-杰森·格雷格作品,年
美术馆策划的展览“立体镜”委约了十一位艺术家在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建筑外墙上进行双框作品的创作,而艺术家韦恩·于勒(WayneYoule)在西德哈姆区(Sydenham)的全幅壁画作品《我的幽默感好像暂时错了位(Iseemtohavetemporarilymisplacedmysenseofhumour)》和阿什·基廷(AshKeating)用灌装了颜料的灭火器喷绘完成的巨型抽象作品《具体命题(ConcretePropositions)》都给凄凉的城市带去了让人振奋的色彩。位于伍斯特大道(WorcesterBoulevard)一栋老民房的窗户每到夜晚就会变成投影幕布,艺术家罗尼·范·豪特(RonnievanHout)的作品《下降(CominDown)》在夜色中则显得出奇的风趣和滑稽。
韦恩·于勒作品《我的幽默感好像暂时错了位》和布展现场,年。图片拍摄:约翰·库利
阿什·基廷作品《具体命题》和布展现场,年图片拍摄:约翰·库利
《下降》,罗尼·范·豪特,年图片拍摄:约翰·库利
马德拉斯街外馆末展:托尼·奥斯勒个展“光明燃起希望”户外部分图片拍摄:约翰·库利
《NDE》,彼得·史提伯里(PeterStichbury),年
《联络人(Contacts)》,迪克·弗里茨尔(DickFrizzell),年
《旗帜墙(FlagWall)》,萨拉·休斯(SaraHughes),年右图拍摄:肯·霍尔
由于美术馆的馆内藏品全部被转移封存,大量作品历经数次搬迁并在后台由典藏部门进行技术维护和防震加固保障,一些价值不菲的作品还拥有高级别的保险安全条款,以致五年之间完全无法在克莱斯特彻奇市内的任何地区公开展出。为了减轻安全存储的压力和避免二次损害,美术馆尽可能地向外地的十六个机构出借了七十四件展品,让公共馆藏在最大限度范围之内在外界亮相。同时,为了充分体现本市公民对于这些视觉文化遗产的社会所有权,让克赖斯特彻奇市民随时和艺术作品进行交流,而不是逐渐将其消失在记忆当中,美术馆团队特别策划了“馆藏中的面孔(FacefromtheCollection)”展览。该展览用打印输出的大型高清复制写真画幅,将美术馆中传统、古典和现代的人物肖像不断并置在当下的城市图景之中,显示出奇幻迷人的反差效果。美术馆策展人肯·霍尔(KenHall)将其称之为“安静的入侵”,他说:“大型的高清面孔在墙面上闪现,安静地注视着我们,很多都是真实存在过并有据可查的本地人物肖像。画中人物和他们背后的艺术家们曾呼吸在克赖斯特彻奇的空气之下,有的甚至就曾经生活在我们选择的墙面附近。鲜活的故事让居民们直面城市中人类持续的存在感,并串联起历史和当下”。
美术馆藏品在临时中转的储藏区图片拍摄:约翰·库利
“馆藏中的面孔”展览
一名军人在高清打印的雷蒙德·麦金泰尔(RaymondMcIntyre)作品《旭泽特(Suzette)》前图片拍摄:尼尔·森普尔(NeilSemple)
年,美术馆从伍斯特大道起沿着步道举办了名为“重建:关于城市的对话(Reconstruction:ConversationsonaCity)”的展览。这个备受欢迎的展览探寻了克赖斯特彻奇市的早期规划和建设历史以及建筑遗产,通过大量精挑细选的数字图像、照片、手稿、地图和工程图纸完美展现了这座带着浓郁英式传统风格城市的视觉历史,和曾在其中焕发过的梦想和荣光。展览甚至还揭示了历史中的人们对于年6月同样发生于当地的大地震的真实记录。在仔细回首历史并开始心理重建的特殊时刻,该展览让市民对脚下遭受重创的土地产生了更多的家园之感和归属之情。这个在市中心搭建的展览荣获了当年的“市民信托奖”,同期出版的本画册也在三个月之内售罄。肯·霍尔在名为《奠定基础》的文章当中提到,“时间在我们拥有的视觉档案中被逐渐压平。这条长河中曾经发生的众多事件,将记录日常的艺术家和摄影师们变成了历史学者。”
“重建:关于城市的对话”展览现场
“重建:关于城市的对话”展览画册
纸张和网络中的“墙外”项目
从年6月开始,馆长和策展人以及图书馆员们开始在克赖斯特彻奇市的本地报纸《新闻界(ThePress)》中持续发布和馆藏内容有关的文章专栏《开幕(OnView)》,将市民和公共收藏通过媒体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深入浅出,轻松易懂和讲故事的文笔方式,美术馆向公众推介了大量知名艺术作品和并不广为人知的作品,让大家对美术馆的综合馆藏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本地报纸《新闻界》的《开幕》专栏
在积极与彼得伯勒街中央图书馆的数次合作当中,美术馆邀请新西兰知名艺术家理查德·基伦(RichardKilleen)在图书馆入口外墙上创作巨幅壁画《内在约束(Theinnerbinding)》,并在图书馆内部联合展示了艺术书籍专题的展览。对于美术馆来说,跨机构合作拓展了新的观众群体,同时也供缺少参观美术馆习惯的市民去探索新的文化领域。
彼得伯勒街中央图书馆壁画《内在约束》外景和馆内书籍专题展
美术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