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诗说的是蜜蜂的辛苦,而养蜂人的酸甜苦辣却鲜为人知,他们时常迁徙,带着帐篷,走遍大江南北,过着“游牧”的生活。记者跟随老蜂农钟锦康,来到老友郭杨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听闻周围传来阵阵嗡嗡声响,仔细一看,蜜蜂携粉回巢。
钟锦康今年69岁,是中国养蜂学会会员、从化区良口镇养蜂协会创始人兼副会长,他和郭杨新二人自幼跟随长辈一起养蜂,是从化蜂农里的老前辈。钟锦康用一根竹竿轻轻地将“蜜盖”掀开,浓稠的琥珀色液体微微溢出蜂巢。他顺手拿起一块即将脱落的巢脾塞到嘴里。“这味道,纯!”钟锦康嘬了一口说道。
“追花”和蜂农的漂泊生活
在从化,绝大多数人养的是传统的中华蜜蜂,亦称中蜂,还有少量是意大利蜂,亦称意蜂。与意蜂相比,中蜂虽驯化程度低,产量较低,但更为聪明,在移动蜂箱时能跟着路径回家,不易掉队。“在移动蜂箱或者打开盖子时,动作一定要轻,这样不容易被蜜蜂蜇。”郭杨新摊开双手说道,“我一天会被蜇十几次,手上这些黑点就是被蜜蜂蜇后留下来的疤痕。”很多蜂农靠近蜂箱时都会戴一顶防护帽,但钟锦康和郭杨新与蜜蜂打交道数十年,经常徒手取蜜,似乎已经习惯了被蜇。
养蜂人大多常年在外“追花”,哪里有花,他们就去哪里“安家”。甚至有一些北方的蜂农为了“越冬”,拉着一辆小货车举家来到南方。在从化,到了夏天,很多蜂农都会去“度夏”,让蜜蜂待在阴凉的树底下采集蜜源。此时,在外搭棚过日子的蜂农,一壶茶、一份报纸和一个收音机,就是他们平日里打发时光的全部。
郭杨新(左)采了珍贵的荔枝菌回来,炒几盘小菜招待老友钟锦康(右)。
钟锦康因年事已高,被儿子要求不能再到处去“流浪”,只好将养蜂事业全权交给了儿子,自己转做蜂蜜销售。郭杨新则依然坚守在养蜂的岗位上,他一年有七八个月在野外度过。“因为条件艰苦,风餐露宿,老婆不愿意跟来。”郭杨新摆了摆手说。
在钟锦康看来,养蜂“追花”很大程度上是老天爷赏饭吃。“以前生态环境好时,野外的蜜源丰富,一年可以摇六七次蜜;现在生态逐渐遭到破坏,蜂农们只能走出从化,去往更远的地方。”钟锦康说,如今,他和另一位来自江埔街高峰村的蜂农莫桂根,一起带领从化的年轻蜂农们前往湛江、东莞、惠州和汕尾等地去“追花”,由他们二人负责联系当地的农民,为蜂农们安顿好放蜂的地点;而本地剩下少数的蜜源,则留给老一辈的蜂农们,维持生计。
养蜂四字诀:粉、蜜、水、温
钟锦康将养蜂多年的经验,总结为4个字:粉、蜜、水、温。蜜蜂夏季的蜜源植物开花期一般都有20~35天的流蜜时间,应注意杜绝掠夺性采蜜。“我们蜂农有一个原则是‘抢收当前蜜,不打结束花’。”钟锦康说道,“蜜蜂刚出生时需要补充花粉成长壮大,一旦过度采集蜜源,生态遭到破坏,就只能喂‘粗粮’(白糖)给蜜蜂吃了。”
郭杨新的蜂巢板上密密麻麻全是蜜蜂。
摇蜜前40天,要做好育王、换王工作,这对取得高产至关重要。第一次摇出来的蜜,蜂农都会拿来喂给蜜蜂吃。“我们老一辈养蜂人,都会把第一道蜜给蜜蜂吃,第二道才出售,这是我们的宗旨,因为第一道蜜的发酵程度低、水分较多、浓度较低。”郭杨新严肃地说。成熟的蜂蜜则经过了蜜蜂的胃液、唾液等物质反应,再经过一定时间后水分挥发、封蜡而成——这样的蜂蜜浓度高,比较粘稠。
蜜蜂的生存还离不开“水”和“温”。在钟锦康看来,蜂场要安置在背风向阳、湿度适中的地方。蜜蜂对周围环境要求苛刻,尤其在产卵孵化过程中,需要干净清洁的水源。养蜂的地方讲究冬暖夏凉,蜜蜂夏天需“度夏”,冬天则需“越冬”。“冬天连几片绿叶都没有,能养活蜂群,保持蜂群强势就已经很不错了。”钟锦康说,冬天蜜蜂的蜜源主要是鸭脚木,其酿制而成的蜜称为冬蜜,冬蜜价格最高,每斤售价50~60元,现场取蜜价格则高达每斤80元。
蜂箱右侧底部留了一个小口,方便蜜蜂出入。
“一些没有养过蜜蜂的人会觉得,将蜂王囚禁起来有些残忍,毕竟他们是一个蜂群的老大。”钟锦康解释道,蜂王在蜂群中的作用就是产卵繁殖,平时“足不出户”,囚王笼空间足够大,可以满足蜂王的正常走动,同时可以培育强势蜂群,达到高产的目的。在出现天敌蜂入侵时,囚王笼还可以起到保护蜂王的作用;一旦蜂王被杀死,整个蜂群可能将面临灭顶之灾。
诚信让养蜂事业“甜蜜蜜”
“农民卖蜂蜜,没有啥诀窍,就是凭信任,卖给熟客。”郭杨新说,到了采蜜的季节,乡邻们都三两成群前来买蜜尝鲜。买过他蜂蜜的顾客,大多会回来再次购买。据他介绍,自己一人可以管理大约箱蜂,每个蜂箱每年纯利润有~元,一年下来有7万左右。
郭杨新将蜂箱摆放在阴凉的荔枝树下,让蜜蜂“度夏”。
据悉,从化目前养殖规模达箱蜂的蜂农有1多人,他们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这些老蜂农大多将养蜂当作一份副业,或者以养蜂为乐趣,将其视为一种精神寄托。“我们这个行业还是有钱赚的,只是年轻人比较少。”钟锦康说,“吕田镇东明村有一对40多岁的夫妻,他们是专业化养殖,年终利润超过30万元,这就是很好的榜样。”
当问及怎么样来判别真假蜂蜜时,钟锦康和郭杨新均表示,消费者区分蜂蜜的好与不好容易,要区分蜂蜜的真与假很难,主要还是出于对蜂农的信任。“我会通过闻味道、看颜色和品尝口感来辨别蜂蜜的品质。”郭杨新说,好的蜂蜜色泽金黄,口感甜中带酸;次的蜂蜜则颜色偏白,喝起来像白糖一样。
“养蜂一定要心态好,静下心来养蜂才能孕育出好品质的蜂蜜。”钟锦康总结道,年轻人干这一行,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掺假,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让这份甜蜜事业长久下去。
本报记者骆春华摄影报道
编辑黄婉容
广州日报社区报
好文!必须点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