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都三城”建设,其中,打造山海宜居美城,直接关系老百姓生活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升。
宜居美城,生态发展,“绿”不可或缺。这种绿,是满园春色的生态之美,也是环保生活的理念之美。
本组稿件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普通市民,怀抱美的心态,追求绿色生活。他们做的事不大,但用心之处,可影响家人,亦影响邻舍村民。不知读者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王敏智种的植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街坊邻里将垃圾丢在门口的老习惯,不知不觉消失了,因为谁也不愿亲手破坏整洁和美观。可见,生态之美的影响无声无息,效果确是极佳的。
愿每一个小家都能去打造绿色生活,让社会这个大家庭形成真正的生态之魅。
生态引领
培育绿色生产力
本报记者陈俏超本报通讯员胡宗鹤
台州别名“海州”,山海台州,居山面海,有着山海兼利的自然优势,建设山海宜居美城将成为建设现代化港湾都市区的环境支撑。未来台州的发展,以生态引领、陆海互动为导向,发展生态经济、循环产业,就要提高区域生态生产力。
如何建设山海宜居美城?市建设规划局城乡规划编审处王波认为,首先要发挥生态优势,培育绿色生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和生态旅游,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服务业,努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再者,要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为目标,规划台州城市未来,紧抓培育宜居城市的灵魂——生态文化,挖掘和提升台州山海文化内涵,以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塑造台州城市人文生态个性,增强台州城市生态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还要加快生态项目建设,严格生态功能区管控,整合市域生态旅游资源,市区要加快绿心、飞龙湖、东山湖、洪家场浦和鉴洋湖湿地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生态整体发展大格局。”王波说。
而在农村,“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个性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宜居村庄发展的最大亮点。台州市村镇建设管理处郭特迪告诉记者,我市将实施“五大转变”,推动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其中一大转变就是将农村从“千村一面”转向个性化服务,建设部门更要注重规划引领。
“宜建则建,宜改则改,要从原来的只注重农民建房向注重全村域统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居住环境改造提升、健全村级管理制度等方面转变。”郭特迪说,在未来的旧房整治中,将更注重挖掘、保护当地特色文化。
同时,美丽宜居村庄要注重家园美化。“开展农户庭院绿化、房前屋后绿化、乡间田头绿化。”真正形成“河在村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绿色画卷。“城市居民也可通过阳台、室内绿化等提高生活品质,让家变得更适合居住。”市林业局工作人员林雪峰说。
据市林业局提供的《台州市“十一五”期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显示,我市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64.47%,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0.3%,林木绿化率为61.5%。
桂香深处有人家
本报记者陈洪晨文/摄
为了种花,拔了三棵橘树
种橘子,是临海市涌泉镇外岙村村民冯连保的看家本领。如今,每到秋季,除了橘子丰收,还有一件事更让他得意。
每回村民们带着收购橘子的商户进村,经过他家,商户都会感叹:“这么多花,真漂亮!”他们掏出手机、相机左拍右拍,赞不绝口,这让冯连保的心里比蜜橘更甜。
冯连保屋前的花坛里,种着山茶花、蟹爪兰、菊花、玫瑰等,到了春夏,红、粉、白、黄的花朵先后开放,芳香四溢。加上屋后花坛里的杜鹃、海棠、紫薇、米兰,屋对面空地上的桂花树、八角刺,家里共有几十种植物。
冯连保今年67岁,妻子冯琴萍66岁,山上的几百棵橘树已交给女儿、女婿打理,只留下十余棵橘树,种在房屋周围。
三年前,家里植物越养越多,花坛拥挤不堪,一些怕冻的植物挨不过寒冬死去,夫妻俩心疼不已。冯连保打起橘树的主意:“要是这里能空出块地来,既能多种几株观赏植物,还能搭个大棚,冬天把怕冻的植物搬到棚内。”本以为家人会反对,不料同样喜欢照料植物的妻子十分支持,还劝他别心疼橘树。
就这样,他拔掉了三棵橘树,搭起大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儿女不用操心,不能再一味盯着收入,该追求一下生活品质了。”冯连保说,“养了花,整个家的面貌不同,进出家门心情更加愉悦。”
从2月到11月,常年伴着花香
屋对面的桂花树,是冯连保最早种的观赏植物之一。
大约30年前,他在寺庙附近看到一棵桂花树,枝繁叶茂,花香四溢,便剪下几根枝条拿回家插进土里。一根光秃秃的枝条,逐渐成为小树苗,最后长成大树。每逢秋天,整条路都飘着桂花香。
“当时栽了十棵,活了三棵,两棵送给别人,自己只留了一棵。”尽管首次栽种存活率不高,对观赏植物的热爱,却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之后,在卫生所工作的冯连保,周末常和朋友们上山挖植物,“兰花,山茶,杜鹃,都是从山上挖的。”最令他得意的是六角刺,“那时听说龙潭岙的六角刺长得很粗壮,叶片厚实,我就去‘寻宝’,只带了一小块‘眼屎大’的六角刺回来,现在你看看。”桂花树旁边,一棵六角刺已高过头顶,被冯连保修剪成三个圆球形,红色的果实镶嵌在绿色的叶片间,生机盎然。
山上的野生植物被冯连保开发得差不多,近年,他开始去花鸟市场淘新品种。“每两三周就要去一趟花鸟市场,看到家里没有的植物就买来种种看。现在家里有各种花期不同的植物,从2月到11月,常年伴着花香。”
种绿色植物的村民越来越多
前几年,冯连保的儿子入住位于临海市区的新房,请老爸帮忙买几盆植物装饰房间,冯连保欣然答应。
不料,几个月后,由于照料不当,花费几千元购买的植物接连死亡,冯连保心疼不已,将最后一盆植物“抢救”回涌泉老家。
冯连保说,以前种橘子时,自己也是个大老粗,经常十天半个月不上山,让橘树自生自灭,“种花与种橘不同,要细心耐心,密切观察植株和土壤的状态。”
冯连保坦言,种植物是门技术活,起初,因为专业知识不够,自己也养死了不少植物。后来,他买书研究植物习性,一有空就去花鸟市场和老板们聊天。种死的植物,他会捧去向老板请教。“他们告诉我,可能是施肥过度,什么季节要施哪种肥,用量多少都有讲究,每去一次都收获不少。”
如今,在外岙村,像冯连保一样,种绿色植物美化家庭的村民越来越多。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绿植专家,植物长不好,移栽不成功,多数问题冯连保都能帮他们解决。“看我的植物养得好,上门来要的也不少,等春天发了枝,剪几根给邻居们送去。”
三面墙分别种花期不同的紫藤、蔷薇和凌霄
一处花谢,另一处花开,春夏都不会寂寞
他在家庭院种上了绿色植物
又延伸至门外小巷,巷子两旁也被绿色点缀
小巷园林
本报记者陈洪晨文/摄
从黄岩区天长南路的一条小巷往里走,行至深处,一个简朴美丽的庭院会让你眼前一亮——木莲藤爬满墙壁,棕竹簇拥在门边,何首乌和常青藤一高一低挂在墙面上,三三两两陈列在角落里的石槽、泥瓦罐、旧酒坛,经绿色植物装点后与草丛融为一体,看似摆设却不刻意,有独特的园林风格。
儿子比同龄人认识更多植物
这是王敏智的祖宅,有着适宜种植物的先天优势——宽敞的庭院,古朴的建筑风格;缺点是,周围高层住宅挡住了部分采光。
庭院里较大型的植物,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如近两层楼高的棕竹,爬满墙壁的木莲藤,墙角的腊梅等,已有数十岁高龄,而相对较矮小的海棠、红花檵木等,则是王敏智近几年逐渐添加的。
正式打理庭院,大约开始于5年前。看到周围不少旧屋拆除,建起高楼,他更加珍惜保存完好的祖宅,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也让他追求美的享受。“我相信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对家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王敏智与邻居共用的大庭院有块空地,光秃秃地种着一棵桃树,由于采光不好,很不精神。这块地一到下雨天污泥横流,从一旁走过鞋子会沾满泥巴,一直让他发愁。
他对庭院重新规划,采光较好的一角种喜阳植物,其他区域种喜阴植物。三面墙分别种花期不同的紫藤、蔷薇和凌霄,一处花谢,另一处花开,春夏都不会寂寞。
他在网上查了许多常见植物的习性,选定杜鹃、海棠、银杏、红花檵木等植物,从花鸟市场买来树苗后定点种下。他还用圆石在泥地上铺了一条步道,既方便照料植物,也可以防止泥土流失。
树苗逐渐枝繁叶茂,整个庭院生气勃勃,妻子和儿子都加入照料植物的行列,浇水、施肥、修剪枝叶,一家人乐在其中。
王敏智的儿子今年5岁,比同龄孩子认识更多植物,“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没有太多‘接地气’的机会,能让儿子玩泥巴长大,我很自豪。”
他的花盆越来越简陋
第一次参观王敏智家的人,多半会问他:“你是学园林设计的吧?”因为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几乎一步一景。
记者也抛出了同样的疑问。“其实不需要多专业。只要有心美化家园,按照自己的想法一点点改善就行了。”王敏智说。
庭院里的多处景致,都源自灵感。
有一天,他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句话,“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忽然灵机一动,“我家墙上原来就有木莲藤,何不再种棵何首乌,在自家小院营造‘百草园’的氛围呢?”很快,侧面墙上多了一只壁挂式花盆,何首乌的茎叶向四周蔓延。
又有一次,他在乡下亲戚家发现一只石槽,原是农户放猪食用的,后来不养猪,石槽就废弃了。王敏智如获至宝,将石槽抱回家清洗干净,放一潭清水,养起了铜钱草。之后,他偶遇泥瓦罐、旧酒坛等,也搬回家,既能作花盆养植物,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再后来,他的花盆越来越简陋,断裂的半截竹筒,喝完金银花露的玻璃瓶,装上泥土,都能养花,用麻绳串一串悬挂起来,别有一番趣味。
有一回需要分枝的植物太多,花盆不够用,王敏智就将吊兰、茉莉和冬青分三块栽进同一个大花盆,等开了花,这盆乱中有序的植物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成为庭院一景。
谁也不愿亲手破坏整洁和美观
门前小院和大庭院都被王敏智种上绿色植物后,他又将视线放到家门外的小巷,如今,小巷两旁也被绿色点缀。
这些植物,让王敏智一家人心情舒畅,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街坊邻里将垃圾丢在门口的老习惯,不知不觉消失了。“谁也不愿亲手破坏这里的整洁和美观。种上绿植,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王敏智将种植物的乐趣分享给许多友人,也成为朋友圈中的绿植达人,谁遇到问题都会向他请教。
“要养一种植物,必须清楚地了解它的习性,照料时无非是光照、水和养分三点。”王敏智说,“土壤湿度会受天气和环境影响,浇水不能光靠记日期,要学会观察。”他介绍了几个方法,“一是看土壤,表面发白说明缺水,二是用手指敲击花盆听声音,水分饱满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声音不同,三是浇水前,将手指戳进土里,感受土壤的干湿度。”
他给本报读者推荐了几种适合家养的绿色植物:绿萝、风信子、水仙、铜钱草、富贵竹、袖珍椰子等。“都是常见、易养活的植物,除了浇水,偶尔施少量复合肥,几乎无需打理,毫无经验的人也可以尝试。”
王敏智的花盆越来越简陋,半截竹筒、玻璃瓶,装上泥土,都能养花,用麻绳串一串悬挂起来,别有一番趣味。
多数人把植物养死都是浇水不当造成的
家庭绿化大有学问
本报记者陈洪晨
在家里的阳台、办公室的窗边种上几盆可爱的小植物,既美化环境,又赏心悦目。
然而,买植物容易,养植物难。要养好一盆植物,有不少知识,是必须掌握的。位于台州经济开发区商业街的一家绿植店店主陈霞,根据常见问题作了以下解答——
记者:阳台种植是家庭绿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同朝向的阳台,适合种哪些类型的植物,养护有何特点?
陈霞:朝南的阳台如果没有遮挡物,就不存在光照不足的问题,可选择喜阳植物;朝东的阳台中午过后会晒不到太阳,要考虑种植半阴植物,多数绿色观叶植物较耐阴;西向的阳台夏天的西晒很厉害,建议搭防晒网;北向的阳台,需选择耐阴的植物。
记者:哪些植物不宜养在室内,哪些适合养在室内?
陈霞:一般来说,喜欢光照的植物不宜养在室内,但不绝对。例如木本类的植物,只要隔一段时间从室内搬出来,让它一整天充分接受光照,也是可以养好的。
大部分植物不适合养在卧室,因为夜间会释放“二氧化碳”;但多肉植物可以放在卧室,因为它晚上会呼出少量氧气。但多肉植物非常喜欢阳光,所以白天要放到室外多晒太阳。
除了卧室,一般室内比较适合养的都是耐阴的植物,市场上常见的如白掌、碧玉、蕨类等。
记者:常见的家养植物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陈霞:虎尾兰、芦荟、非洲茉莉、龟背竹、吊兰、长春藤、发财树、白掌、鸭脚木、绿萝等,都是常见的家养植物。
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美化房间。一些功效植物,比如薄荷等香草类植物,还可以拿来泡茶。
记者:养护植物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陈霞:多数人把植物养死,都是浇水不当造成的。
浇水过于频繁会让植物的根系长时间湿润甚至积水,最后烂根死亡,所以要看到土壤变干再去浇水。
家养绿植一般会使用花盆栽培,花盆栽培的土壤容易干燥,要经常检查。浇水多少很有讲究,看到水从花盆下方的排水口流出,就可以停止了。要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
在花和叶子上喷水,这种浇水方法,很容易引起叶子和花的腐烂,浇水一定要将水壶直接对准植物的根部。
关于浇水的时间,春秋可以选择早上或者下午浇水;夏天则需要避开正午的太阳,浇水最好选择清晨或者黄昏;冬天浇水要选择温度最高的中午。
视点版编辑张莉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