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到自然蜂,看到山区蜂农养的竹笼蜂,很多人认为这是最为原始和落后的饲养方法,说它一无是处,不屑一谈。但是很少有人关心过这些饲养方式,更少人能够深入的解读这些。
谈到养蜂,很多年之前我曾经完全的迷信书本上的内容,活框蜂也是按自己的意志摆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蜜蜂身上,而不动深入的研究蜜蜂本来的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经过多年的教训我才觉悟过来。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蜜蜂的了解还非常的肤浅,远远没揭开蜜蜂的奥秘,甚至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已出版的图书也鄙陋百出。这怎么能指导人把蜂养好,治好蜂病,使它为人类谋福利呢?
72年后,人们以为很科学的活框中蜂大都得了囊状幼虫病,得病后蜜蜂蜂大量逃亡和死去。当时许多人以为得了这一不治之症的中蜂将灭亡无疑。就在这时,我们发现许多生活在竹笼,山洞、泥洞的自然蜂却仍然能够健康成长,一派欣欣,好象它们是另一种蜂种,“蜂瘟”与它们无关,一点也不会受到感染它们似的。但把这些健康的自然蜂一过箱,在人的管理下,不久又病得难以收拾。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启发了我去研究自然蜂,重新评价自然蜂。我开始了养蜂观点的重大转折。我开始向蜜蜂学习,不再随便相信书本知识,不再随便听他人的“经验”了。
到广东自然蜂较多的山区走走,可以发现自然蜂大都生活在南坡较隐蔽的洞穴或者树洞、泥洞里。在那里地势较高,冬暖夏凉,能避开风雨,气候干爽,排水良好;蜂巢门口往往有草木作屏障,使胡蜂不容易侵犯,不易为人发现。
打开洞穴,可以看到蜜蜂把它的蜂巢紧密的围住,不管是大群还是较小群,都密封成球,蜜蜂成了这个球形体的外壳,成了最外一道屏障,从这点看我们真可把蜜蜂称为“密封”!
在山区,我们还可以看到农民的屋檐下挂着一个个竹笼,它们象缩腰的腰鼓,两头有可以开启的圆盖;竹笼外涂着一层厚厚的泥,腰部处有一、二排适合蜜蜂进出的小孔;它们能避风雨,不论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竹笼蜂在自由出入。
每到冬天鸭脚木花期和初夏的乌柏花期,蜜蜂强盛之后,农民看到蜜蜂大量出勤多日后,就会用手托一下竹笼,如发现有足够的重量,他们就会打开圆盖,用烟把蜜蜂从一边熏到另一边,把大部分蜜割下,只留下部分最新的巢脾给蜜蜂栖息发展,安慰它。说也奇怪,这些蜂并不逃走,只要有蜜源,这些蜂又会迅速造出新巢壮大起来。
看到农民杀鸡取蛋形式的取蜜形式,基本强群一下子就被削弱了,大量子脾上的蜂子被毁,我们感到既心疼惋惜。对自然蜂,蜂农了解得不多,他们对蜂知道得并不多,但他们依然养得极成功,自然蜂几乎永远不走,而且年年有“割”。
这些竹笼蜂虽然每年割1—3次蜜,每次割10—30斤,但几十群竹笼蜂加起来却有一笔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些竹笼蜂不需要投资,管理方便,除了自然分群时不小心会分走、分弱一部分蜂外,农民从来不耽心它们会得病或逃走。的确,这些蜂“百病不染”也几乎永远生活在竹笼中,极少发生逃亡的事故,而且年年有“割”,产量很稳定,令人惊奇。
在把自然蜂过箱为活框蜂的过程中,我们常发现不少自然蜂往往不比家养的活框蜂弱小,而且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息,对于一个“自治”得如此井井有条,有勃勃生机的蜜蜂自由王国,我们不能不感到钦佩和惭愧。
自然蜂一般在产下2、3代子脾,有大量幼蜂出房;蜂王的产卵量不能满足哺育蜂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分蜂热。自然分群多数在王台成熟前几天发生,为了便于分群时飞翔轻巧,分蜂前蜂王一般都停产一星期,以便减轻体重。分出群飞到新的地点后即刻造新脾。这些新脾新颖、洁白、干净、整齐,使新分群不会滋生巢虫也无幼虫病,而且使蜂格外密集、团结、积极。
只要有蜜源,它们就以最快的速度繁殖起来。而留在原地的原群蜂,一般要等分出群飞出几天后新王才出房,出房后的新王快的要一星期才能产卵,这样这原群蜂获得了大约15天或更长时间的断子期,使新蜂王产的子和上一代蜂王产的子不相衔接,这也无形中避免了上一代幼虫病感染下一代幼虫的可能性。
度夏时期,自然界的花蜜、花粉源中断了,蜜蜂除了采水之外,自然蜂懂得自己渡假休息、减少无谓的活动和消耗,进入所谓“入伏”的自然断子期。
冬季,气候不稳定,一旦有一星期以上的恶劣天气,蜂群也会断子,一般来说冬季有一至三次断子期。利用断子时刻,中蜂会把老旧巢脾和生巢虫的巢脾咬去,等气温回升,有蜜粉源时重新补上整齐的新脾。
以上谈的几点就使每一群竹笼中的自然蜂每年最少断子3次,断子就使中蜂的幼虫很难从上一代幼虫上传染到病毒;而成年蜂带的病毒量毕竟有限,就是得病,断子后工蜂所带病毒量也会大大减少,使幼虫病自然得到制止。实际上自然蜂得了幼虫病,蜂也会弃巢逃走,重建新巢。在新建的巢脾上,病毒大大削弱和减少,而且蜂群格外密集,哺育蜂格外充足,少量的病毒是不可能使幼虫得病的,所以头代幼虫总能健康成长。
我们认为幼虫病的病原体绝大部分寄生在有病的幼虫身上,成年蜂带的病菌或病毒量十分有限。经过断子,特别是经过废弃旧巢重建新巢后,病毒量大大减少、病毒大大削弱,加上这时蜂足够密集、哺育蜂格外充足,使自然蜂的幼虫病自然得到控制,不治自愈。这就是自然蜂“百病不染”的原因。我们说自然蜂发展的过程,也是它不断自身消毒和减毒的过程,中蜂这样的自然习性决定了它不易染上幼虫病,就是染上幼虫病也可以自愈。
有人可能会说自然蜂如长期不割蜜,子脾不毁,一定会更强大。其实不然,中蜂一旦强盛起来,很容易产生分蜂热,把蜂分弱。中蜂不能维持太强蜂群的主要原因是蜂王产卵速度慢和产卵力弱。中蜂王也容易衰老,一旦蜂王产卵力赶不上蜂群的哺育力时蜂群就会产生分蜂热,自动把蜂分弱,以便增加产卵的蜂王数。另外为了废弃老的巢脾,自然蜂如不割蜜1、2年后也会为了放弃旧巢而自然逃遁,以便另建新脾。其实中蜂自动放弃旧巢还可避免因房眼变小使工蜂个体变小和退化,这对中蜂的健康发展和抵御巢虫也是必不可少之举措。
从上面所述,我们可知毁脾取蜜虽不科学,也不是一无是处。它最大害处在于不能使子脾利用起来,造成大批幼虫、幼蜂伤亡和损失,削弱了蜂群,减少了采蜜量。它的好处有:
1.无形中帮助自然蜂淘汰了旧脾,避免因房眼变小使工蜂个体变小和退化,使之常年保持密集,造出新脾;
2.增加了一次断子机会,使蜂群在发展的高峰期再一次蜂多于脾、哺育蜂再一次保持高度充足,对制止巢虫,特别是幼虫病的意义重大,使中华蜜蜂百病不染;
3.挽留了这群蜂,使蜜蜂不必为了淘汰旧脾而另找新居,反而使它长期生活在原来的竹笼中;
4.我们认为即使蜜蜂保护下的蜂蜜,时间长了也会变质的,割旧脾后可使蜂群的蜂蜜总保持新鲜。
观察了自然蜂的生活习性后,不但让我对蜜蜂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为我解决了不少养蜂的技术性的难题,使我对养中蜂的技术大大提高。大家不仅在养中蜂上借鉴这一方面,同时有养殖意蜂、黑蜂等蜂种的朋友也要借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蜜蜂病患的特效药,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病毒病,想找到对它有效的药物,目前来说是还不可能。
对那些不深入研究蜂群生物学,对中蜂的行为、习性了解不够的人,养自然蜂比养活框蜂更实惠。事实表明,认真向蜜蜂学习,一旦揭开蜜蜂王国的奥秘,几句中肯的话胜过千言万语。
大家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