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屯花杠舞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原是当地农民为祈雨所举行仪式中的一部分。武城县解放后,花杠舞不仅在丰年表演,而且在庆解放、送新军时也表演。随着表演艺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花杠舞更受群众欢迎。
南屯花杠制做精细讲究,在一丈多长的杠杆上涂上红、黄、绿、蓝等颜色,中间一个木杠柜,五颜六色,光彩夺目。杠柜上固定许多柳条,柳条上又栓上许多纸花和鸭蛋形铜铃。杠手武士打扮,衣服多为浅色,不尽统一。表演者在袄裤、腰带和鞋上精心绣上各式各样的小花。他们竟相打扮威武英俊。表演时,表演动作形成一套完美程式。一抬杠上两个人的动作配合极为默契。有时两个人同时表演头顶杠、转肩、换肩、转背、颤背等动作;有时其中一个单独表演,另一个配合。表演时杠杆不能用手扶,各种花样动作都是靠杠手的演技,利用杠杆的颤力变换动作。每逢表演都是四个人分两班轮换,上下场,均为武术动作巧妙地接换,丝毫不影响表演的连续性和热烈气氛。表演队伍路上行走,单行多为“蛟龙出水”,有的也转杠;双行走时,有前后左右串花等;每到一处撂场表演,队形有“二龙吐须”、“转十字”、“对杠”、“顶杠”等。
花杠舞的舞蹈动作粗犷、豪放。表演者双臂动作主要有大甩、小甩。脚上的动作主要有“挖字步”、“颤步”、“蹲裆步”等。要让五、六十斤重的花杠在杠手的头、背、肩、腰等部位自如地顶、转、颤、粘。杠手必须有过硬的腿功、腰功、头功,并且还要有厚实的武术功底。因此,其舞蹈动作的特点可归结为:脚步沉、膝微弯,小甩走,大甩转,脚掌弹地全身颤。
花杠舞的音乐主要是架鼓点伴奏。因表演时多至十八抬杠,队伍庞大,其他乐队不能适应。只有架鼓这种气势磅礴的乐队才能给花杠舞加劲助威,加上杠柜上鸭蛋铃晃啷作响,以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渲染和烘托了花杠舞的热烈气氛。
年,县文化馆对这一传统表演形式进行了加工整理,加工伴唱、伴舞、音乐,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被搬上了舞台。是年,在德州地区文艺汇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同年,德州地区文工团对花杠舞又进一步加工创作,参加全省文艺汇演,又被评为优秀节目。年,中国舞协山东分会对花杠舞进行了录像。年元月,辽宁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和山东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办公室来武城县将南屯花杠舞进行了录像;新华社记者也对录像活动进行了现场采访。
因武城花杠舞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引起国家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年中国舞协将花杠舞录像,作为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料保存。年,武城花杠舞被收录到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中,成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研究的项目。同年9月,武城花杠舞在中国沈阳国际民间文化艺术汇演中荣获优秀节目;年参加山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举办的齐鲁民间广场艺术展演中荣获“黑牡丹”奖。
武城县文化部门在对花杠舞发掘整理的同时,坚持对这一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原生态保护,建立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保护机制与建设机制,建立以老城镇及周边村庄为龙头的抬花杠表演基地,鼓励老艺人尽快将抬花杠绝技传授给青年一代,成立百人的基本队伍。利用节日、喜庆有利时机组织花杠队伍到各乡镇表演,扩大队伍阵容与影响。举办两年一度的民间艺术节,以此检阅和督促花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让花杠舞在全县开花,发扬光大。
壹点号鲁北老王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