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字体免费订阅,学习养蜂知识
养蜂中有许多点滴的实用小技术,技术虽小,关系却大。其中除了我们自己的亲身体会外,也会收集一些养蜂师傅的实际经验。因专指中蜂,所以将之称为“中蜂杂谈”,并以系列文章的形式,在今后陆续发表,供同行们参考。
1.关于中蜂蜂王发育历期问题的探讨
养蜂专业书籍中,中蜂蜂王的发育历期均为16d。我们曾在《中国蜂业》年第9期上报道过贵州省桐梓县童梓德师傅的经验。童师傅说:据他与当地师傅的多次观察,在巢脾上将蜂王刚产卵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用这些卵孵化不超过24h的小幼虫移虫育王,从卵产下到蜂王出房的时间,最短为14.d,最长为14.5d。
我们在育王过程中也发现,从第二次移虫(指复式移虫)到蜂王出房的时间,为11~11.5d,加上卵期3d,移虫时小幼虫的虫龄为0.5~1d(总之不超过1d),即全部历期最短为14.5d,最长15.5d,应该不到16d。
2.中蜂如何批量育王换王
规模80~群的蜂场,育王换王的工作量较大。为了达到同期换王、方便管理,童师傅的经验是:先在蜂场内挑选出1~2群群势强,已起“分蜂热”的蜂群作为始工群,移虫育王24h,再交给其他蜂群继续完成哺育。“始工群”的意思是培育蜂王开始工作的蜂群,其他哺育群也叫做完成群。
与通常育王的程序一样,始工群在育王前一天要提离蜂王,移虫下架当天提前清除掉蜂群内所有自然王台和急造王台,然后将移好虫的育王框放到始工群内,让蜂群吐浆哺育幼虫,一般每次可培育30个王台。由于始工群群势强,有“分蜂热”,浆量多,王台接受率高,一般可达%。
另外要提前准备好后续的哺育群(即完工群),准备的方式同前。将始工群哺育过24h的王台,放入到哺育群中继续哺育,一直到王台成熟后取用。哺育群的群势可比始工群差一些(6框左右)。此种育王一般不采取复式移虫的方式。
当第一个育王框从始工群中取出放别群哺育后,立马又可移虫放入始工群内,同样哺育1d,再转到别群哺育。如此可连续培育3~4批育王框(包括始工群自己在内),总的育王数量可达90~个,这样即可在同一时期内,轻松达到一次性育王换王的目的。
3.哺育群在提用王台后,应利用原来被扣的老王,迅速恢复蜂群的正常繁殖
实践中我们发现,哺育群在提用王台后,如利用王台培育新王,虽然不一定会失王(新王),但由于群内长期没有产卵王,容易造成工蜂产卵。因为整个育王期间,需要12d左右(提前1d扣王,加上育王期11d,共需12d),然后从新王出房到交尾产卵,又需6~9d,这样无卵期加起来就会达到18~21d。如果新王交尾不成功,耽误的时间还会更长。由于群内长期没有产卵王,就会造成工蜂产卵的情况,巢脾上会出现大面积的封盖雄蜂房和工蜂产卵的雄蜂,使新王没有适合的巢房产卵。不但破坏了巢脾,又影响了蜂群的正常繁殖。这种工蜂产卵群的巢脾上爬满了大量无用的劣质雄蜂,黑压压的一片。如果是蜂王正常产下的、个头较大的雄蜂,可使用多用隔王栅将其排除在箱外;而工蜂产卵发育成的雄蜂,个头跟工蜂一样,无法滤出,既消耗饲料,又不便查王。因此建议哺育群在提用王台后,无论是分群还是不分群,最好还是立即放回老王或介绍新产卵王,让蜂王产卵,使蜂群正常繁殖,恢复群势。
4.如何做到换王不断子,控制“分蜂热”
众所周知,中蜂喜欢新王、新脾。一般中蜂群势发展到6~7脾,如遇大流蜜期,群内又是产卵力下降的老蜂王,容易起“分蜂热”。一旦分蜂,就会削弱群势,降低产蜜量。解决这个问题,广西来宾黄善明师傅的做法是:在大流蜜期到来前,要提前培育好人工王台。大流蜜期开始时,先将老蜂王的一侧前翅剪去1/3,待王台成熟后,将成熟王台取下,安放在靠隔板旁的边脾上,其位置应偏向巢门一侧,上框梁的下边。此时无需关老王,仍让其正常产卵。新王出房后,会与老王和平相处,然后外出交尾,并与老王同巢产卵。由于群内同时有2只蜂王产卵,蜂王信息素气味强,蜂群就不会产生“分蜂热”,从而达到维持强群采蜜的目的。
母女同巢的时间大约能维持1个月,老王会自行消失,也有个别蜂群母女同巢的时间可以长达6~7个月,甚至更长。黄师傅说,根据他多年的经验,这种做法成功率在80%~90%。即使个别群仍会发生分蜂,因为老王前翅残缺,分蜂群飞不远,老王或失或死,分出去的工蜂仍会飞回原群,不会影响群势和采蜜。如果新王交尾失败、丢失,群内因有老王产卵,也不会成为无王群影响蜂群生产,比较保险。
5.群内越冬蜜不足,晚秋气温较低时,怎样补喂越冬糖
每年进入10月份后,气温会逐渐降低。气温过低时不但影响蜂群外出采集,也会影响蜂群搬运补饲的糖浆,使缺蜜的矛盾更加突出。年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我国南方多地低温阴雨,导致蜂群提前断子。海拔较高地区,夜间气温会降到10℃以下,蜂群甚至开始结团,进入越冬状态。此时即使饲喂,蜂群采食也不积极,难以有效积累安全过冬的饲料。另外,由于饲喂器中剩有糖浆,白天气温回升后,常会引起盗蜂,处理不好,甚至会波及全场。因此,晚秋饲喂要非常谨慎,并应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措施。
一是糖浆要趁热补饲,可吸引工蜂前来吸蜜。二是将隔板拉开,把饲喂器靠近边脾,让蜂群趁热把糖浆搬到巢内。三是准确掌握饲喂量,根据群势掌握糖浆的饲喂量,以当晚能搬完为好。过少,达不到迅速补蜜的目的,增加蜂场的工作量;过多,当晚蜂群搬运不完会引起盗蜂。一般在补饲时,要根据前一次补饲后取食的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如蜂群群势强,也可在室内趁热灌空脾,然后晚上用容器将准备好的蜜脾提到蜂场,插到蜂群中,这样可加速饲喂。四是要趁天气回暖、蜂群活跃时,抓紧时间接连补饲,尽量喂足越冬糖。我国南方地区,一般1张脾上留足1kg左右的封盖蜜(一巴掌宽)就足够了。
双王群、强群巢内脾多,应尽量采用面窄的深槽饲喂器。如实在放不下饲喂器,可采用冰箱中使用的保鲜袋灌糖浆,做成糖袋补饲——将适量糖浆倒入保鲜袋中扎紧口子,放入桶中备用。另准备1根用细竹杆和细铁丝(24号)做成爪篱,做法是用一头绑紧另一头散开的铁丝刷把,将绑紧的一头插入1根长短、粗细合适的细竹杆内。一般铁丝刷把有6~10个头,前端要用夹钳夹整齐。喂糖时,提起1个事先准备好的糖袋,用铁丝刷把在扎口下面一点不同的方向各刺一下,然后将糖袋放在框梁顶上,盖上纱盖。双王群则将糖袋沿箱壁从上往下滑入箱底,让蜂吮吸。刺破糖袋的好处是细铁丝扎的孔小,糖液不致漏出,但能散发出气味引蜂搬运。此外,放下不饲喂器的强群、双王群也可用浅继箱饲喂(双王群要用框式隔王板上下相隔),将饲喂器放在浅继箱中,灌糖补饲。
补饲越冬糖的浓度一般为2kg糖加1kg水,蜂蜜则为3~4kg加水1kg(喂蜜必须煮开消毒)。补饲后应在次日一早到蜂场巡视。如发现巢门前较乱,有盗蜂活动,甚至工蜂打架,一定是该群糖浆尚未搬完。此时要及时将剩余糖浆回收,以免盗蜂蔓延。被盗群当晚应适量少喂,并在适当的时候检查是否因盗蜂而失王。
6.框群势弱,如何组织双王群安全越冬
三框以下的弱群实力弱,自身保温性差,会影响安全越冬,所以在晚秋应将2个群势相近的弱群组织成双王群。
组织双王群,可先用一空箱,用大闸板(也叫死隔板)或钉有铁丝网的立式隔王板,将蜂箱从中间隔为两区,不让工蜂通过。盖上覆布,用图钉固定在闸板上。趁白天气温较高时,将其中1群蜂搬开,原址放上处理过的蜂箱,然后将原群连蜂带脾,转移到箱中一侧,向隔板靠拢,关闭无蜂一侧的巢门。另将计划中配对的蜂群,预先作好处理,即将带蜂脾全部移至原箱中部,让蜂全部集中在脾上,以便晚上并箱。天黑后,将此箱蜂搬运至放有闸板的对象蜂群旁,打开箱盖,用双手一把捏住所有巢框的两头框耳(2框或3框),并同时用手指拇将每张巢脾隔开,然后一次性将脾全部提至箱中另一侧安放,同样也是向中闸板靠拢。这样处理,不会掉落蜜蜂。最后再盖上覆布、副盖和箱盖。
当全部蜂群组织好后,关好巢门,将蜂群连晚转运到离本场2km外的地方暂时安置,然后打开巢门。放置4~5d,待其对原场记忆消失之后,再于晚上搬回原场,另址安放。
大闸板与带铁纱的立式隔王板相比,后者效果要好些,除群味相通外,热量可以通过铁纱互相传递,保温效果要更好一些,有利蜂群越冬。
6.再谈中蜂密集饲养法
经过几十年中蜂活框饲养推广,一些蜂场至今连蜂脾相称都做不到。因此,笔者提出中蜂密集饲养法的概念。
有关文章发表以后,有个别读者提出疑问,中蜂密集饲养后,是否浪
费“蜂力”,我对他们所谈“蜂力”的含义不太清楚,猜想可能指蜂群哺育力。
首先,中蜂密集饲养法(指脾上蜂数多,蜂数密集)符合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养蜂多年的老师傅都知道,凡是在传统蜂箱中饲养,工蜂都是将巢脾完整包裹。一旦蜂群不正常或遇病虫害,或遭遇缺蜜挨饿,子脾上的工蜂就会显得稀稀拉拉。一般来说,弱群脾上的蜂数少,强群脾上蜂就多。
第二,笔者从事养蜂工作数十年,参访过很多蜂场,发现凡是蜂养得好收入不错的,所养的蜂群大多蜂脾相称,甚至蜂多于脾。而经验不足的初学者或蜂养得不好的蜂场,病虫害孳生,养蜂失败的原因往往是蜂脾关系处理不当,常常是蜂少于脾,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因此,提出中蜂密集饲养法,也有提醒这些蜂友的意思。
第三,中蜂密集饲养法密集的阶段主要是指外界大流蜜期。我记得若干年前,浙江大学的陈盛禄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蜂虫比例的文章,他的研究对象是意蜂,指出高产蜂群有合理的蜂虫比例。我认为这个观点对中蜂也适用。我在论中蜂密集饲养法的文章中,曾对在福建莆田采枇杷蜜源的不同蜂场进行调查。高产蜂场不但群势强,蜂数多,且蜂虫比(指成年蜂与封盖子的比例)比较高(6~8.2:1),蜂群负担轻,大部分“蜂力”可以集中力量突击采蜜,而不是去哺育。而生产力低下的蜂场,蜂群群势弱,蜂虫比值相当低(0.63~0.94:1),巢内蜂子多,蜂群负担重,大部分“蜂力”用于育子,采不了什么蜜。
前苏联养蜂家塔兰诺夫所著的《蜂群生物学》中,也有在蜂群采蜜期要控制蜂王产子,集中力量突击采蜜的观点。
有些人提出,提高蜂虫比例,会不会影响蜂群采蜜后的群势,尤其是越冬前的最后一个蜜源。在福建调查的结果是,高产蜂场蜂群的蜂虫比值虽然比普通蜂场高(即蜂多子少),但由于群势强,总的封盖子数并不比普通蜂场少,越冬群势不会比普通蜂场差。
最后一点要说明的是,中蜂密集饲养法是时间性阶段性。我记得30多年前,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吴永中老师就曾提出过中蜂“两密两稀”养蜂法,大概的意思是春繁期、大流蜜期蜂数要“密”,而繁殖期、越夏期蜂数要“稀”。当然,吴老师这里所说的“稀”,不是稀到蜂脾不相称、蜂少于脾的地步,“密”和“稀”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普通繁殖期保持蜂脾相称,降低蜂虫比例,可以充分发挥蜂群的哺育能力,尽可能为多培育蜜蜂,此时脾上的蜂就相对地要稀一些。而夏季高温期为了散热,不使蜂群伤热,脾上的蜂数也要相对稀一些。春繁期紧脾繁殖,脾上蜂数多而密(就好比人在冬天多穿衣服一样),此时蜂群管理要点是给蜂群保温。而大流蜜期蜂群的主要任务是产蜜,此时密集蜂数,主要是降低蜂群的育虫负担,强调的是集中“蜂力”突击采蜜。
因此,我认为吴老师提出“两密两稀”的理论和方法是合理的。但是,为了避免所说的“稀”与脾上蜂数稀稀拉拉的“稀”相混淆,个人认为还是提“两松两紧”比较合适。“松”就是松脾,加脾扩巢,使蜂脾相称,以充分利用蜂力哺育幼虫。“紧”则强调适当紧脾,密集蜂数,控制蜂王产卵、繁殖,以集中蜂力全力突击采蜜。不同的时期,应围绕不同的工作重点,适时调整“蜂力”使用的方向,并不会因此造成浪费。所以,蜂脾关系或“松”或“紧”,应由季节和蜂群所处的时期、主要工作任务来决定,灵活掌握,并非是一成不变。
7.蜂群越冬期结团与气候、蜜源的关系
蜂群在越冬期结团,这是蜂群进入越冬期最明显的特征。蜂群结团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寒冷,减少活动,降低新陈代谢和减少饲料消耗,蜜蜂在一起“抱团取暖”,保证蜂群顺利越冬。
蜂群结团时一般都处于蜂巢的中下部,特别是以传统饲养的蜂群最为明显。高窄式蜂箱或巢框较高的蜂箱,蜂群结团在巢脾中下部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年,我们在遵义深溪进行三种不同箱型的比较试验,越冬过程中,高框式蜂箱(巢框较高)中的蜂群越来越弱,直至死亡,养蜂人反映当时巢脾上部还有蜜,难以解释死亡的原因。年转点到息烽后,观察到蜂群在巢脾中下部结团的现象,估计遵义试验点头一年越冬前储存饲料不足,蜂群巢脾中下部没有充足的存蜜,而蜂群越冬时因活动量低,结团在中下部的蜂团不能利用巢脾上部的存蜜,导致群势削弱,最终死亡。因此,巢框较高的箱式在越冬前要储备足够的存蜜(尤其是巢脾的中下部),或者将中间巢脾中下部的老旧巢脾割去,以提高蜂群在巢脾上结团的位置,而不致于发生上述死蜂现象。
蜂群越冬,形不形成冬团不但与温度有关,还与蜜源有关。我国北方冬季气温长时间处于0℃以下,此时外界又没有蜜源,蜂群因此会长期处于结团状态。而在我国南方,冬季日平均气温长期维持在5~6℃以上,且又有大蜜源的地区,这些地区中蜂一般都不形成冬团。中蜂对外界是否有大蜜源很敏感,例如,我省开阳县(海拔米左右)冬季有枇杷林的地区(11月下旬~次年1月上、中旬开花),这些地方的蜂群不断子,能采蜜,可以照常进行繁殖和生产(此时蜂群产子量不大)。而在没有枇杷蜜源的地区,蜂群无事可做,就会结团越冬。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年1月下旬),恰好浙江嵊州的沈育初说他的一个学生今年冬季在台州采枇杷蜜,每群产蜜5公斤,群势大约在3~6框,此时蜂群有雄蜂并起台,更加证实我的说法。
正因为中蜂有此特性,抗寒力强(气温高于8℃时外出采集),能利用我国南方的冬季蜜源,所以能采到意蜂难以利用的野桂花、鸭脚木、枇杷等十分珍贵的冬季蜜源也就不言而喻
声明: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