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养蜂历史悠久,是我国中蜂(中华蜜蜂)的主产区之一。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以意蜂(意大利蜂)为主的起步阶段,80年代的停滞阶段,至21世纪初期(年后)的成长阶段,贵州蜂业目前进入了全省养蜂单位大联合、大发展阶段,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当前,蜂业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脱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深入了解全省蜜蜂养殖现状,合理配置资源,促进蜂业健康发展,对贵州省蜂业行政主管部门、主产县养蜂实体、科研单位、企业、养蜂学会和协会及蜂农等群体开展广泛的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对贵州蜂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为相似生态区域的蜂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资源状况
1.1自然条件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北部,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境内山脉众多,绵延纵横。平均海拔m,最高m,最低m。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是典型的山地农业省份。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5℃,除西北部外,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植被繁茂,四季蜜粉源充足,是发展养蜂生产的适宜之地。
1.2蜂种资源
贵州省饲养的蜜蜂主要有中蜂(中华蜜蜂)和意蜂(意大利蜂)。中蜂当中的2个生态型蜂种是贵州省特有的蜂种资源,即华中生态型(华中中蜂)和云贵高原生态型,统称为贵州中蜂。贵州中蜂是我国最优良的中蜂蜂种之一,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采集性强,平均吻长5.19mm,其中威宁蜂最长(吻长5.3mm),黔西南蜂最短(吻长5.14mm);二是群势强,在生产上均能达10~16框;三是耐寒性强,贵州中蜂低温出勤率高,最低可6℃时出勤,11~13℃出勤积极性显著高于其他蜂种。
1.3蜜源资源
典型的山地地貌与立体农业气候特征,赋予了贵州蜜源植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目前,全省共有蜜源植物种,其中栽培蜜源植物53种,野生蜜源植物种。蜜源植物种类繁多,既有乔木、灌木、藤本,也有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主要蜜源植物按季节分,春有油菜、紫云英、紫花苜蓿、蓝莓、洋槐、柑橘等;夏有白刺花、插田泡、悬钩子、野蔷薇、拐枣、小果冬青、石楠、荆条、乌桕等;秋有荞麦、五倍子、野藿香、胡枝子等;冬有鹅掌柴、柃木、枇杷等,仅柃属类植物多达18种,花期从11月中旬至次年2月,蜜质好,储量大。整体而言,贵州一年有4个主要蜜源期,即春天的油菜、蓝莓,夏天的荆条、乌桕,秋天的五倍子,冬天的枇杷、柃木。除蓝莓外,贵州省春、秋两季主要蜜源在全省均有分布,夏季蜜源集中在黔北,冬季蜜源集中在黔中与黔东南。此外,全省有大面积的水稻、果树以及丰富的绿化植物。
2现状
2.1蜂群数量与养殖方式
贵州蜂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进入“十三五”以后发展迅速。年全省蜂群量仅16万群,其中,意蜂是中蜂的1.6倍;年全省蜂群增至30万群,其中,中蜂22万群,是意蜂的2.75倍;年底全省蜂群量达58万群,占全国蜂群量的17%。其中中蜂51万群,占全国中蜂总量的10%,意蜂7万群。规模饲养的中蜂品种主要有华中中蜂、云贵高原中蜂、华南中蜂、海南中蜂和阿坝中蜂5种,其中,华南中蜂、海南中蜂和阿坝中蜂为近年来集中引进饲养的外地蜂。
蜂群存量最大为遵义市正安县和桐梓县,均属于贵州省养蜂老区,95%以上为活框饲养。此外,贵州西部和石漠化地区为中蜂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以黔西县、紫云县、纳雍县为代表,均以养蜂扶贫项目为带动,整县推广中蜂养殖,短期内蜂群饲养量由不足群发展至2万群以上。
全省以定地养蜂为主,小转地养蜂为辅,兼有少量大转地养蜂作为饲养的主要形式,活框饲养技术是当地蜂农采用的主要生产方式。大部分边远山区的散养小户不转地,养殖方式以传统养殖为主,结合部分活框饲养。而大转地的基本为意蜂养殖户,分散在贵州省中部、西部和南部。
2.2蜜源植物储量与结构
随着近几十年来退耕还林、长江上游保护等政策的实施,贵州省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0年前的30.8%上升至年的57%,次生林数量增多,野生蜜源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出现正向变化,养蜂条件优于过去。但种植蜜源植物的种类与面积有较大变化,总体呈现两个趋势:2.2.1传统油料作物面积减少,新型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油菜作为一种重要的春季蜜源植物,其面积与分布直接影响当年蜂群的繁殖情况,目前呈现面积减少且分散的趋势。
虽然从长期看,贵州省油料作物面积整体上升,由年的36.9万hm2上升至年的49.77万hm2,32a增加12.87万hm2。然而年以后全省油菜面积呈逐年减少,从年的54万hm2降至年的49.77万hm2,下降7.83%,且油菜分布零散,种植大县的油菜面积减少,其他地区以发展旅游业的形式零散种植小面积油菜。与此同时,全省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以蓝莓为代表的精品水果产业快速发展,贵州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现阶段蓝莓种植面积达hm2。与油菜不同,蓝莓产业地域特色明显,集中连片发展是其主要态势。作为一种新型商品蜜源,蓝莓花期长,流蜜涌,目前已成为商业化利用的地方特色蜜源。
2.2.2野生草本类蜜源植物减少,城市绿化蜜源植物增加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各种生态保护政策的长期实施,贵州省次生林得到有效恢复,木本和灌木类蜜源植物增加,但由于林地荫蔽,导致草本类和低矮灌木类蜜源植物减少,甚至消失。以石漠化地区广泛分布的秋季蜜源野藿香为例,在贵州南部低热河谷地带,如罗甸县野藿香常常伴生于玉米地,数量多、分布广,常有蜂农秋季入境采收野藿香蜜。
但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大大缩减,加之灌木林的恢复,野藿香生长条件受限,数量大幅减少,当地已无生产野藿香商品蜜的条件。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小区和公共休闲区的绿化植物数量增加,以金叶佛甲、女桢、三叶草为代表的植物成为新蜜源,城市养蜂业悄然兴起。
2.3蜜蜂授粉业现状
全世界传粉动物约有35万种,蜂类占20%,约有7万种。全世界约91种(85%)农作物依赖于蜜蜂授粉,经蜜蜂授粉后,13种作物增产幅度达90%以上,30种作物增产幅度为40%~90%。我国有22类主要农作物依赖昆虫授粉,授粉总服务价值达.5亿元,占当年GDP的1.3%。
然而,近几十年来,以蜜蜂为代表的传粉昆虫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引发了全球传粉危机。针对这一情况,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对实用授粉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针对油菜、苹果、梨等经济作物的蜜蜂授粉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全国建立了授粉示范点,面积hm2,增产20%~75%,农民增收元/m2以上。
贵州省蜜蜂授粉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长期以来,除油菜作物以蜂农转地放蜂,蜜蜂采蜜的同时完成授粉工作以外,全省蜜蜂授粉业基本是空白。年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以蓝莓为切入点,开展蜜蜂授粉试验示范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经过连续5a示范推广,目前,以麻江县为核心的蓝莓种植基地均在花期引入蜜蜂为其授粉,一方面增加产量,另一方面采收商品蓝莓蜜。
作为一项双赢的产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深入推动蜂·莓产业深入融合。目前,贵州蜜蜂授粉业初具雏形,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蜂农无偿授粉、果农授粉意识不强和地方保护主义等方面,导致果农与蜂农、当地蜂农与外地蜂农以及中蜂蜂农与意蜂蜂农之间矛盾时有发生。
2.4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年对全省名蜂农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贵州省职业蜂农老龄化现象严重,55~65岁蜂农人,占40%,养蜂业断层现象明显,后继无人情况极易发生;2)蜂农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占比53.03%)、高中(占比17.58%)为主。然而,近年来蜂业从业人员呈增长趋势,且逐步年轻化。
年对全省名蜂业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1)78.3%的养蜂从业人员的年龄在30~55岁,30岁以上的人员占比7.55%,55岁以上人员占比不足15%;养蜂人员队伍中呈现两性分化,改变一直来以男性为主导的现象,在调查人员中,男性占85.8%(91人),女性占14.2%(14人),女性蜂农主要出现在边远山区,以小规模庭院经济为主要形式发展养蜂生产,养蜂收入为家庭重要经济来源;2)年轻从业人员的工作切入点为包装和销售,随着自媒体经济发展,小型蜂场的产品主要由年轻蜂农通过网络平台销售,量少价高,有效解决部分老年蜂农产品滞销问题,但蜂产品生产的主力军仍然为40~55岁蜂农(占比39.62%)。
2.5规模与产量
据贵州省养蜂学会与贵州省蜂产品协会统计,截止年3月,全省注册的蜂企共家,合作社个,其中规模以上蜂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47个,规模以上养殖示范基地62个。全省蜂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产值过亿的蜂企业暂无,代表性蜂企业为夜郞、百花、健和源。此外近年来涌现较多以市、县平台公司为引领的蜂企业,蜜蜂养殖规模和产量较之前大为提高。
目前,全省58万群蜂年产蜂蜜kg,种蜂群2.5万群,蜂花粉kg,蜂王浆0kg,蜂胶kg,蜂蜡kg,年总产值6.3亿元。总的来说,全省蜂产品相对单一,以蜂蜜和种蜂群为主,贵州北部为种蜂群主产区。贵州省销售的蜂产品构成主要为中蜂蜂蜜(占比60%)、蜂胶(占比10%)、王浆(占比10%),另外还有蜂蜜刺梨干、蜂蜜月饼等衍生产品。蜂产品来源结构为自产(占比25%)、省内收购蜂产品(占比25%)、省外收购蜂产品(占比40%)、其他渠道(占比10%)。
贵州省蜂产品尤其是天然蜂蜜,年全年内销,无出口现象。由于市场对“土蜂蜜”的青睐,贵州蜂企业多以生产和销售中蜂蜂产品为主。年上半年,以省内销售为主,省外销售占比不大。年下半年,以省外销售为主,大部分产品通过网络平台与电视购物的形式直销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主要销售方式为VIP客户群(专供产品)和扶贫产品帮扶两种方式,其次为网店销售,传统的专卖店与超市销售量占比持续下降。
3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贵州省加大财政投入,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各级政府在蜂产业扶贫上加大力度,纷纷成立养蜂产业专班,编制产业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养蜂扶贫。全省现有的51万群中蜂,超过半数为产业扶贫的成果,然而,受限于地方资源、技术与人才等条件,贵州蜂业呈现出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也面临病害严重、产量低、技术服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3.1势头猛,规模大
近5年,贵州蜂群以5.6万群/年的速度扩增,呈现发展快、势头猛、集中分布的现象。养蜂作为一项资源依赖性产业,对自然资源的要求高于其他农业产业,蜜粉源是发展养蜂生产的首要因素,也是决定发展规模的决定性因素。在以经济目标为导向的前提下发展蜂产业,地方政府往往容易忽视资源的局限性和承载力,盲目上马。
而在贵州省以乡为单位一次性采购上千群蜂的情况很普遍,以县为单位短期内集中采购上万群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蜂群引入时间在冬季,且实行集中摆放,严重违反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大规模发展中蜂生产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蜂群飞逃频繁,尤其是冬季进群的地区,次年死亡或飞逃比例极大,超过70%。
3.2引种混乱,病害严重
中蜂养殖不宜跨区引种,品种混杂会导致地方品种的优良性状退化,易感病。调研结果显示,贵州大多数地区对种蜂的使用上感性盲目,引种混乱,不考虑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措施,引种时价格成为引种选择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贵州省种蜂群供应量有限,不能在短期内解决省内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面,贵州中蜂价格相对偏高(~元/脾),而省外种蜂场多,价格相对便宜(60~80元/脾)。
目前,贵州养蜂新区尤其是西部和石漠化地区,大、中型蜂场(规模~0群)普遍发生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严重的场地出现整场感病死亡或飞逃现象。混乱引种导致蜂群病害严重,群势弱,采集力不强,最终导致蜂蜜产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3.3基层技术极度缺乏
短期内大规模发展中蜂,对养蜂技术的需求必然迫切,虽然技术支撑单位作了大量工作,但基层技术仍然极度缺乏。究其原因有2点:一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少,结构变化大,科技成果落地难,大多数县、乡级政府或企业缺乏专门负责蜂业管理与蜂业生产人员,现有人员多以项目为中心临时调配,背景不一,且变动大,导致技术推广的持续性不够,极大影响人工育王、成熟蜜生产等技术推广;二是技术推广内容与需求脱节,技术服务方式单一,推广方式不灵活,推广工作不系统、不连续。
年对全省名县、乡级基层农技人员(男性人,女性87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农技人员逐步年轻化,40岁以下成员占比超过50%,其中20~30岁占比26%;学历明显提高,本科及以上学历成员占比67.09%,中专及以下成员仅占3%;相应地,其职称低(初、中级职称占比62.83%),参加技术培训的主要动机为职称评审和单位工作安排,而其接受的培训以传统的课堂教学(29.68%)、实操培训(32.42%)和参观考察(24.2%)为主。
在人员缺乏、变化大以及学非所用等背景下,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养蜂技术培训效果不佳,期望由其推动现代蜜蜂健康养殖技术也是不现实的。针对蜂农和拟从事中蜂养殖的人员开展的技术培训也存在上述问题。和年先后2次对全省名蜂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养蜂人员呈现年轻化、从业时间短的特点。整体看,新一代养蜂员重销售轻生产,在产品包装、宣传和销售上占优势,但在养蜂生产上缺乏耐心,养蜂技术不娴熟,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下降。—年,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生严重的场地多为年轻养蜂员负责管理的蜂场,几乎每群都有,采取防治措施后效果仍不明显。
3.4品牌建设滞后
贵州省蜂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的龙头企业少,蜜蜂产品知名品牌少。据贵州省养蜂协会统计,全省规模以上蜂企和专业合作组织个,产量和产值排行靠前的几家企业均以收购中蜂和意蜂蜂蜜加工后再销售为主要盈利途径,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示范带动效果欠佳。绝大部分小型蜂场以朋友圈为主要营销渠道,“土蜂蜜”、“原生态”、量少价高(99~元/kg)是产品销售的特点。近来年贵州中蜂数量增长快,蜂蜜产量也随之增长,产品滞销现象凸显,以乡、村一级的蜂场、合作社滞销情况最为明显。如何做到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包装,是贵州蜂产业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4发展趋势
贵州养蜂历史悠久,是我国中蜂的重要产区之一。贵州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为指南,在结合实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将在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力发展和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蜂业产业,并配套相应的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
因而,未来几年贵州蜂业将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为目标,以贫困县、乡、村为扶持对象,以小型企业+农户为利益联结体,以中蜂活框养殖为主推技术,大规模发展中蜂,生产地方特色蜂产品,是贵州蜂业的主要发展趋势。相关的政策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也将围绕该中心提供服务。整体而言,贵州蜂业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4.1重视规划,科学发展中蜂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在养蜂扶贫工作上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发展速度快、问题多。未来,贵州各级政府、企业等机构将汲取前期经验教训,客观认识贵州蜂种资源与蜜源资源的优势和不足,客观认识中蜂与意蜂的差异,重视蜂产业规划,科学发展中蜂。在深入调查了解地方资源和养蜂基础的前提下,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将是各地中蜂产业发展的首要环节,规划工作将立足贵州优势资源,理性评价各地蜂群承载量,在积极开发地方优质蜂产品的同时,科学处理中蜂与意蜂的矛盾,在全省形成以中蜂为主,中蜂、意蜂并举的发展格局。
4.2强调科技支撑,创新科技服务方式
由于前期规模与数量大幅提升,未来贵州蜂业的科技服务需求仍然巨大。在平衡产量与产值、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评估养蜂扶贫的成效方面,科技支撑的重要性尤为突现。大力培育基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生产销售人员将成为解决产业发展和巩固精准脱贫成果的关键。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与各种信息资源,创新科技服务方式,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技术需求与文化习俗,灵活、系统、连续地推广人工育王、病虫防治、成熟蜜生产等具体技术将是科技服务的重点。
4.3增加生态意识,加大蜜蜂授粉推广力度
在蜜蜂蓝莓授粉成效显著的经验启发下,贵州省蓝莓主产区的地方政府、企业和果农均意识到蜜蜂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保护蜜蜂将成为蓝莓及其他农业产业生产端高度重视的问题。针对不同经济作物研发和推广相应的蜜蜂授粉技术,提供专业的授粉服务,将是贵州授粉业发展的新挑战。同时,随着授粉意识的提升和授粉服务技术的研发、改进,专业的授粉队伍将出现,蜜蜂授粉有偿服务也将成为趋势。
4.4多产业融合,打造蜂旅一体化
以蜂蜜生产为中心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变化,多产业融合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结合蜂场、景观、特色蜜源、地方文化等因素开发以蜜蜂科谱、智慧蜂场、摇蜜赏花、采摘体验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以小企业为代表的果园、蜂场,随着代养蜂群、订购蜂蜜、现场体验等活动的陆续推出,因蜂带来的休闲观光收入占比将增加。
4.5互联互通,促进行业间协作发展
贵州省蜜源植物多样化特征明显,以蜂蜜为主的中蜂蜂产品,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增强各行业之间的协作,逐步做到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地域特色鲜明的蜂产品,针对目标人群,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产销共赢,将是贵州蜂业开发市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策略。
5小结
蜂产业是贵州省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脱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贵州省蜜蜂生产、蜜源植物储量、蜜蜂授粉、从业人员结构等方面进行广泛调研表明,“十三五”以来贵州省蜂业发展迅猛,5年内蜂群由30万群扩增至58万群,蜂业从业人员由人增至4.1万人;年全省生产蜂蜜t。但贵州蜂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引种混乱、病害严重、蜂群产量低、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因此针对存在问题明确提出贵州蜂业发展各关键环节工作重点:
1)立足地方优势资源,科学配置蜂群,开发名、特、优、稀的蜂产品,是贵州立足蜂业的根本;
2)在政策支持上,从蜜源植物培育、中蜂保护区建立、养蜂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包括建立和完善相关项目的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地评价养蜂扶贫项目成效,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是贵州蜂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3)在科研上,提前为产业提质增效储备技术,以特色、优质为主要目标,开展蜜蜂健康养殖技术、病虫防治、蜂产品特征性成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切实解决养蜂生产存在的问题,将是贵州蜂产业健康高效发展的关键;
4)在人才培养上,大力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推动蜂业生产和销售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同时,创新基层技术服务方式,多方法结合,灵活多样地开展技术推广,培养一批以生产为主的基层技术人员,将是解决贵州蜂产业技术与人才缺乏的重点。
(贵州农业科学,48(10),87-92;贵州蜂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韦小平贺兴江向华任建峰郑钢龙立炎吴建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正安县农业农村局台江县农业农村局)
精彩回顾●“蜂业科技”征稿启事!!!
●嘴唇干裂涂蜂蜜,自制蜂蜜唇膜敷解决干裂烦恼!!
●蜂王浆与人类健康!!
●蜂胶中的神奇物质“咖啡酸苯乙酯”!
●越冬蜂群空飞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蜂对抗胡蜂有妙招!!!
●蜜蜂造脾慢怎么办?
●十二月全国蜂群买卖信息发布平台!(下旬)
●十月全国蜂产品供求信息留言平台!!
●巢框卡条,蜜蜂饲喂器,欢迎选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