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雷公山脚下,隐藏着一处世外桃源。走进小丹江,仿佛置身于一幅画中:蓝天白云映衬绿水青山,木质民居依山而建,汩汩溪水穿村而过,金色稻浪沁人心脾,鱼儿在溪流里游欢,鸟儿在林中嬉戏,鸡鸭在田中觅食……榕江县平阳乡丹江村“现在的小丹江和以前不一样了,通过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变美了,也吸引来了更多的游人。”小丹江村党支部书记杨文辉说。如今,杨文辉能清楚地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在他看来,保护绿水青山,守护好乡土,就能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要依托生态优势,念好‘山字经’。”杨文辉介绍,近年来,小丹江村启动提质改造,对村庄整体进行精心设计和科学布置,进行旅游开发。小丹江景区一角经过一系列改造,村里目前打造有民宿客栈群、生态旅游宾馆、游客服务中心及生态停车场、对歌亭、招龙桥、风雨桥、民族特色寨门、石板街、芦笙广场、文化长廊、旅游露营地、观景台、田间生态主题客栈等旅游景观项目。村民得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小丹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年四季节庆活动不断,祭桥节、招龙节、晒龙袍节、禾蔸节、小苗年等民族节日丰富。同时,拦路歌、拦门酒、长桌宴、篝火晚会等活动是丹江村独具特色的接待礼仪和民族文化。”杨文辉说,利用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这两个宝贝,是小丹江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思路。丹江村民宿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今年50多岁的杨昌邯经营着一家民宿,生意红火,收入稳定。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杨昌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务农收入。现在,杨昌邯再也不用去做繁重的农活了。与杨昌邯一样,“80后”青年吴水仙年返乡创业,从事饭店经营和民宿管理,收入十分可观。吴水仙介绍,民宿每年假期客流爆满,前来村庄的有许多外省人。在吴水仙看来,要想乡村旅游越来越好,首先是要宣传好,通过美食创作、短视频等方式宣传小丹江的人文故事。之所以要返乡创业,一方面是心里始终有乡愁,要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让乡村发展得更好;另一方面觉得家乡的山山水水好,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大有可为。小丹江一角“今年暑假,我们共接待游客人左右,游客来自贵阳、广东、深圳、吉林等地方。”吴水仙说,随着村里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游客也在逐年增加。榕江小丹江亲子苗寨,集自然风光、文化旅游、研学游为一体。目前,丹江村共有个体民俗客栈8家,农家乐6家;特色餐饮店及杂货店有17家;特色食品体验馆1家;户外烧烤和田园食品体验2家;另建有一个平方米的露营地和民族工艺品及农特产品销售点3家。丹江村的食宿接待能力在人左右,在建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接待人。“这里的自然风光很美,吃住也不贵,平均每人每天元就够了。”贵阳游客潘玲玲告诉记者。优美的自然风光、悠闲的田园生活和不贵的旅游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驾来到小丹江苗寨,体验这种放松方式。游客在小丹江景区游客的到来,改善了村庄,也改变了村民们的认识。在杨文辉看来,景区提质改造后,房屋、道路、绿化等整体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村民们变得更爱美了。乡村旅游带火了小丹江。目前,榕江小丹江亲子苗寨宣传平台流量已超过70万的阅读量,小丹江鲟鱼、平阳辣椒、小丹江娃娃鱼等产品网上视频推介25批次,网上点击已经达到多万人次,线上销售产品额突破余万元。为持续加大小丹江宣传力度,推进榕江旅游品牌推广,榕江成功引进贵州山呷呷信息技术(集团)新媒体有限公司进驻丹江村开展文创宣传规划设计工作,设计形成全县“1+10+89”的新媒体创业发展模式,助推该县旅游产业发展。榕江小丹江的众多“头衔”“接下来,我县将用好‘桥头堡’政策,在旅游产业化上全面发力,擦亮‘苗山侗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招牌,着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集散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杨琼说。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榕江“苗山侗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初具雏形:建成了苗疆古驿小丹江、乐里七十二侗寨斗牛城、大河口码头、加宜“月亮山居”等一批旅游项目,推出“苗山侗水·醉牛之旅”“大吉大利·非遗之旅”“月亮梯田·未知之旅”“味觉古州·美食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了蓝染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榕江丹江村和大利村、三联村分别获批全国、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家,培育乡村客栈和农家乐50余家。“十三五”期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8.53%、33.64%,旅游业持续向好发展。如今,漫步在榕江大地,农村孕育新机,游客纷踏至来,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徐徐展开。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正海石含开编辑钱仕豪二审凌忠云三审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