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者,研磨也。
擂茶,就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的养生茶饮。
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广东省的揭西、陆河、清远、英德、海丰、汕尾、惠来、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瑞金等;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湖南的安化、桃江、益阳、凤凰、常德等地。
清远擂茶,一般以茶叶、芝麻、炒花生等为原料,用陶制沙盘研成碎泥,用开水冲泡即成。擂茶是清远的民间饮食风俗,它有着深厚的群众根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擂茶,制作简便,清香可口,且因配料不同,分别具有解渴、清凉、消暑、充饥等效用,经济而又实惠.
擂茶又称“三生茶”,主要是缘于以生茶叶、生米、生姜擂成浆后用开水冲来饮用而得。颇具传奇色彩的还应属下面这段掌故。相传,在三国时,刘备率大队人马过湖南洞庭湖时,由于南方阴雨多,湿气重;军中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适南方水土,士兵们大半染病出现腹泻、呕吐和发烧等症状。刘备命原地休整。正当刘备一筹莫展时,当地一老翁见刘备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上一妙方,士兵们按照药方开得生茶叶、生米和生姜用钵擂烂冲服,说来也奇,士兵们服饮了“三生汤”后,个个身体恢复,精神好了。刘备大悦:“吾乃三生有幸矣!”后来,后人在“三生汤”的基础上添加配料由此而演变成现在地擂茶。当今的擂茶配料主要有山茶、火麻仁、花生、芝麻等。
据《清远县志》中的“饮食习惯”条目载:擂茶。本县滨江地区盛行,凡添丁喜庆,朋友聚会,邻里串门等均请喝“擂茶”。一般以茶叶、芝麻、炒花生米等为原料,用陶制沙盘研成碎泥,用开水冲泡即成。此俗一直延续至今。
制作擂茶的工具:
(1)、砂盆。一般多以用陶泥烧制的砂盆,盆内壁刻有交错有致的纹路,以便于将茶料擂磨成浆。民间歇后语“打烂砂盆(纹)问到底”就是所指。古字“璺”即指陶器上的裂纹之意。
(2)、擂茶棍。一般常用鸭脚木、山苍子树、乌柿木等作擂茶棍。棍长要求约一米五左右。
(3)、木勺。用于搅、盛擂茶。
2、擂茶的原材料。常以山茶叶、火麻仁、花生、芝麻、生姜、柚炭、陈皮、枫蕊等。原材料的制作可根据各自特性或热炒、或干蒸、或晾晒、或风干等以作备用。
3、佐料。点心即可,清远滨江山区多配以爆米。
擂茶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各项环节工作准备就绪后,先将茶叶、火麻仁、陈皮、芝麻花生放入砂盆内,加少许凉开水,执擂茶棍沿盆壁旋转擂研,它的绝妙之处是借以物理上的旋转力作用,掌握好要领就擂得轻松自如,若不得要领,几分钟就臂酸腰累,或打破砂盆。擂茶的“擂”字最能体现南方的韵味,英文也难已翻译,它用汉字里的“磨”、“捶”、“捣”、“舂”都有失岭南的本色。如果对擂茶制作的现场感官认知,你难以想象出“擂”概念和意境,有位北方的知名作家去英徳采风,喝过擂茶粥后,写了一篇散文并发表在某报就闹出了“捶茶”的洋相。因为,这位作家没看过擂茶的现场制作。其间,要浇上一二圈生油,一是起到润滑的作用,便于擂磨;二是使冲出来的擂茶“水乳交融”,不会水和茶渣末分离。擂毕后调好盐味,将开水晾放几分钟,一般掌握在60至70度左右,这样就能冲泡出一道上乘地道的擂茶。如水温高,冲出的擂茶就涩苦难饮,水温低又冲不出茶味。
擂茶的品种和功效。
擂茶从饮用的角度可分为擂茶和擂茶粥。饮用擂茶有些地方是直接饮用,有些地方佐以点心或爆米,清远滨江山区的浸潭、龙颈、石马、南冲、石坎较为盛行;有些地方则与粥搅合一起吃,谓之擂茶粥。擂茶粥主要分布在英徳的大洞、明径、黎溪以及清新的禾云新洲、鱼坝等。从山茶产地区域的茶类可分木古营擂茶、蒲坑擂茶、笔架山擂茶和禾云风云擂茶等。擂茶有较好的药用功效。
从药用的功效可分为鱼腥草擂茶、五指柑擂茶、柚炭擂茶、栀子擂茶、金枫擂茶和黄皮仁擂茶等。擂茶的各种配料里都有清热解毒,发汗解表,祛湿润肠,止咳止泻,散热降火的药效。很久以前,在交通和医疗条件差的,民间将擂茶的配料的药用价值发挥得恰到好处,摸索出一套“神奇擂茶”的“看门口”本领,“擂茶偏方”是民间百姓的聪明智慧结晶。擂茶从保健养生的角度上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功不可没的是,被称之为擂茶精灵的火麻仁。据中草药大典记载,火麻仁学名为大麻,味甘,性平。有润燥,滑肠,通便,润肠胃,助消化,明目保肝,补虚和祛病益寿的功能。主要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大便秘结等。火麻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铁矿物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