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博士在线农业农村部推荐全国个

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推荐全国个特色村庄(之五)

广东省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松口乡大黄村

  产业支撑筑就梅县金柚“亿元村”。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以金柚种植为主导产业,有30余年种植历史,全村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大黄村柚果种植面积达多亩,年产量多万斤,购销辐射全国各地,直接主导梅州各县区金柚价格和销量,成为远近闻名的“金柚村”。该村成立梅县区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吸收社员入股资金0多万元,集约33户金柚种植大户和28家金柚专业合作社。主导建立总投入1.9亿元、规划建设面积亩的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已吸引28家合作社进驻,产业园仓储能力达万斤,年销售金柚1亿多斤,销售额达3.5亿元,实现利润多万元,解决近0人就业,村民人均收入实现2.5万元以上,推动大黄村从金柚“大村”转变为柚果流转“重地”,“大黄金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该村重视柚果深加工,计划联合省农科院,提高金柚纵深产值,提升大黄金柚品质,努力创建“历史名镇大黄金柚”招牌。

 

  盘活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先行地”。依托松口“千年古镇”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筹资多万元,全面修缮丘哲故居----喆庐,修复明清古驿道、古码头、古店,保护百年古榕、古龙眼树群,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为抓手,综合推进名人景观项目、古驿道、古码头、文化休闲活动广场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打造了集农家生活体验、农事活动、农副产品、客家美食经营为一体的元成庄“农家乐”,建设金柚公园、乡村民宿、农家乐。   

  

  自年以来万峰林街道以旅发大会及“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为契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累计投入0多万元,其中:民居亮化户,投入万元;道路扩建、新建、改造万元;中寨桥及道路延伸米万元;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景观灯及悬挂红色灯笼)万元;中寨休闲娱乐广场70万元;新建公厕4个70万元;安装寨内音响设备一套(音柱70个)25万元;文化墙、窗户改造及木质楹联制作50万元;上纳灰至下纳灰沿河步道连接万元(体育项目);污水收集池25万元;安全饮水工程60万元;村寨绿化工程万元。通村通组公路硬化率达%,串户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水利设施管护制度,设施管护完好,村庄内生活饮用水卫生、干净,配水管网等设施设备完善。辖区内生活垃圾由家政公司统一清运到处理场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通过生物湿地工程,集中村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50%以上;全面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现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所有村组农户用电与城区同网同价,一户一表率达到%,村内广播电视网及移动、电信、联通网络覆盖率达%,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推进“三个一”场所和农村“三改”工程,村庄“三乱”现象基本根除,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展乡村文化年活动,强化布依民族文化和“八音坐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美丽乡村内涵,真正确保了村中有山,村中有水,看得见乡愁,让昔日落后山村在悄然后展露新颜。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水唇乡螺洞村

  螺洞村作为广东省省定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发展成果丰硕。在打造区域明星新农村工作中,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主线,以蜜蜂养殖和青梅种植主题为地标特色,具体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定方向,帮助贫困户购买合适螺洞村养殖的优质蜂种,扩大蜜蜂养殖产业地标影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2.抓生产,做好中蜂养殖技术培训,促进蜂蜜产量。

  年6月5日,向第一批有劳动力贫困户发放第一批蜜蜂,螺洞村规模化蜜蜂养殖产业正式启动。

  年2月27日,14户贫困户均通过考核,拿到了陆河县畜牧兽医局颁发的《养蜂证》。

  年8月18日,组织贫困户参加龙门县养蜂学会第八届会员大会。

  年10月19日,扶贫工作队带领村养蜂带头人前往新田镇集祥蜂业进行考察学习。

  年1月18日,组织贫困户参加中国养蜂学会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及相关课程的学习,获《培训证书》。

  年7月10日组织贫困户参加龙门县蜜蜂营养暨中蜂病害防控技术培训班。

  建立中蜂标准养殖示范场,从年6月起,每周三晚上在村委村定期定点技术培训。

  年7月5日,组织贫困户进行第一次摇蜜,蜂农收获第一批劳动成果,意味着螺洞村蜜蜂养殖取得了初步成功。

  年冬季,养蜂贫困户共收割冬蜜斤,销售金额达40多万元,贫困户家庭平均增收达2万多元。

  3、保环境,将螺洞村打造成具有良好养蜂生态环境的定地养殖场。

  年11月启动复种蜜粉源植物工作,以提高螺洞村场的养蜂容量,提升螺洞所产蜂蜜的质量。其中,《蜜源植物鸭脚木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立项,先后采用了鸭脚木种子育种和拔苗育种两套方案,新增树苗余棵,树苗成活率达80%以上。

  4、增品类,组织贫困户春季转场追花,增产促收。

  5、强组织,组建螺洞村养蜂专业合作社。

  6、厚文化,打造螺洞蜜蜂文化主题公园和四大基地。

  年12月,世外梅园景区取得国家级AAA旅游景区资格。年7月开展蜜蜂主题壁画创作活动。年12月开展乡村美化主题壁画创作活动。

  未来,螺洞村内将建成中国养蜂学会蜜蜂文化基地(一期工程)、成为中国养蜂学会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或中国养蜂学会成熟蜜示范基地)(二期工程)、环保部生物多样性(蜜蜂)环境监测基地(二期工程)、国家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二期工程)等四大基地。

  7、迈开步,修好龙岗顶的观光致富路。

  8、扩影响,举办陆河县第一届蜜蜂文化节主题活动。

  9、获认可,当地媒体专题专版报道螺洞村新农村建设成果。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

  金林村是古代德庆的四大名乡之一,地理位置奇特,东西宽,南北狭,四面河流,溪水盘绕,有“寿星、金龟、蝠、鹿、鹤”五山环绕村庄,形成“五山会局”之势,又称为“高台上的水乡人家”。其依托青山绿水、古屋老宅和乡村民俗、乡野气息,以及古祠堂群、农庄老宅、古屋居、小桥流水人家体现了岭南水乡的清雅与淳朴。

  金林村列入德庆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范围,依托其岭南水乡特色、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以建设“历史文化旅游名村”为发展定位,打造“三带、两翼、一核”的特色历史文化旅游。

  金林村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一是建立了贡柑、紫淮山、西番莲、蜜丝枣、番石榴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农业产业兴旺,年农民人均收入元。

  金林村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龙母故里﹒美丽乡村﹒花果长廊”总体定位上,建设“历史文化旅游名村”,以示范片19.5公里乡村游线路为纽带,充分挖掘文化、农业、林业、乡俗、美食等农村农业资源。在民俗文化方面,挖掘提升舞蝴蝶、山歌、龙狮等,打造乡土文艺团队,展示民俗风情。

广西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距桂林市公里,距恭城县城15公里,现有农户户人,以月柿种植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村庄依山傍水、柿树成林、楼房成排、风景秀丽,是一个集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村。   

  红岩村依托恭城月柿这一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村、文明建村、旅游强村、民主理村”的科学发展路子,村容村貌显著改变,村民收入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红岩村先后获得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一、大力发展月柿产业,群众踏上致富路   

  90年代初,红岩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因地制宜规模种植月柿,逐渐形成了万亩柿园。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年,红岩村按“五改十化”的标准和“统一规划、统一资金、统一管理、统一施工”的方式,兴建起了别墅式新村。借助美丽宜居生态乡村建设和城乡风貌改造的东风,红岩村建造了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月柿节主会场、停车场、公共厕所、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站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硬化了环形村道、观光小道等公共道路,新建了瑶族特色风雨桥、滚水坝、过坝梅花桩等自然旅游景观。

  通过开展环境整治活动,红岩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年11月,红岩村成为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现场参观点。

  三、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实现休闲旅游富民强村   

  红岩村依托生态新村和月柿产业,充分发挥“品瑶乡月柿、赏柿园风光、喝恭城油茶、住生态家园”特色优势,强化宣传,连续举办十七届月柿节,并成立了红岩旅游开发公司,以节为媒打响了乡村旅游品牌。自首届月柿节以来,红岩村共接待游客多万人,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2万元,红岩村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的路子。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

  万尾村是全国少数民族——京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国家AAAA级景区——京岛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景区内有金滩浅海浴场、京族哈亭、京族博物馆、京族歌圩、老年人活动中心、三个自然村都有文化广场和篮球场、两支业余文艺表演队、京族学校(设有初中部和小学部)、4个幼儿园、一个标准化的卫生室、京岛荷塘、占地亩的京族文化广场、占地22亩农贸市场、大小酒店宾馆43家、6个旅游专业合作社体、以及独弦琴、拉大网、踩高跷捕鱼捞虾等人文景观。京族哈节、独弦琴、京族字喃先后被列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京族人家独弦天籁民间艺术团、义务消防队。   

  近年来,万尾村党支部班子支部以实施“先锋先行边山海工程”为载体,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以“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为主题,以抓好“国门党建”特色的品牌打造为引领,促进旅游经济、养殖产业、京族文化、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和对外友好交流等各项事业发展。万尾村各项服务逐步提升,获得了各级肯定,获得了中国最美景观拍摄点、“自治区文明村镇”、“自治区和谐村屯”、“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称号”、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村”、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把京族特色文化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京族文化是万尾村得天独厚的文化品牌和特色的旅游资源。万尾村党支部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京族文化,积极打造万尾金滩、京族博物馆等著名景点,通过“唱哈”、“竹杠舞”、“独弦琴”等边海民俗文化的优秀传统表演,在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带领下,群众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增加收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党员带头致富,有经营煤炭公司、旅游服务合作社、水产养殖合作社、喃字研究中心、民间艺术团、党员义务消防队等。

  在村党支部的主动对接下,中国万尾村与越南长尾区缔结为友好村,每年定期就双方的基层党建、民俗文化、经济发展、海上救助、环境保护、边境治安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促进了中越两国边民的直接交流延伸至农村,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睦邻友好。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校椅镇石井村

  石井村委位于校椅镇南部7公里处,距离横县县城10公里,辖12个经联社,有党员名。全村耕地面积5亩,全村是横县茉莉花的主产区。全村共种植茉莉花5.5万亩,占全县的一半以上,茉莉鲜花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是全县茉莉花种植中心和花茶加工的心脏。   

  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华茉莉园就坐落在石井村,坐拥亩的茉莉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横县茉莉花高新科技加工新城也坐落在石井村,是生产、加工、科研、文化、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茉莉花产业基地。目前,浙江华茗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台湾隆泰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张一元茶叶责任有限公司等28家茉莉花深加工企业落户该村,提供工作岗位0余个。村内还配套建设有农贸市场和茉莉花交易市场,二级路穿村而过,村中的汶塘村、木祥村等,都是茉莉民俗、茉莉文旅的示范点,是全县打造“茉莉闻香之旅”旅游品牌的核心支点。每年观光旅游人数达多万人次。年以来,共举办中国(横县)茉莉花文化节8届。得益于茉莉花产业的发展,石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年已达到元,高于全区50%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全县34.88个百分点。   

  另外,石井村积极开展清洁乡村工作,实施垃圾分类17年,成功创造了“石井模式”。石井村创造形成“三级四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得到区、市领导批示在全区、全市推广,获得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区市媒体报道,“石井模式”闻名全国。垃圾分类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村容村貌优美清洁、树绿花香,得到根本改善。在石井村委汶塘村,全村建筑融合茉莉元素、展示茉莉主题,打造了一个村在花中、花在村中的宜居家园,尽享茉莉芬芳。村民初步跨入了优美清洁、树绿花香的城镇化文明小康生活水平。 

  年,以石井村为核心的中华茉莉花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被国家评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石井村为核心的校椅茉莉小镇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

海南省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什仍村

  

  什仍村民委员会坐落于海南省素有宝岛绿钻之称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与国家级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相连,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原始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亦是天然氧吧宝库。本村依托原始生态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海南海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大力发展养殖中蜂产业。从年11月底养殖群中蜂开始,到现在发展2多群的规模,并以什仍村为中心,向周边的村委会发展,现已有合作关系的村委会有:上安乡的行干、什坡、南万三个村民委员会,长征镇的南什、什仍村民村委会,营根镇的大朗村民委会,地域范围以东五指山起沿着铁占岭山脉至百花岭绵延二十多公里,到年底在上述地区内完成投入0多群中蜂,初步形成“蜂情小镇”的模式,并向以养蜂为主业的休闲式农旅结合的模式发展,本着健康、生态、高效、品牌、规模化为发展理念,研制发明了养蜂架,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改造了养蜂环境,并注册“大山蜜缘”商标(改商标已审查初审已通过,正在公示阶段),智慧蜂场坐落在我村委会辖区的罗柳村小组,在今年的世界蜜蜂日期间,我村养蜂场的模式获得了广大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在经济效益上,我村带动了5个村集体经济和93户人贫困户的经济发展,为打造以养蜂为特色产业强村夯实了基础。

重庆市

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

  中华村区位优势明显,青山环抱,绿水环绕,森林覆盖率70%以上,是渝黔乡村旅游长廊上重要节点。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吹打”,第18代班主刘道荣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明清古建筑、原红四军军长王良故居、明清知县所题“凤冠石”“綦风士气”石刻等文物。发展了以“凤冠橘”“中华锦鲤”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3家,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已成气候。在推进改革进程中,业主封成书、周代芳分别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一批先进典型成为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中华村围绕“将军故里·淳美中华”主题,着力提升“六个度”,创建特色村庄,打造乡村振兴“重庆”样板。

  一、提升乡村宜游度。美化油化绿化乡村道路,建成健身步道、自行车环道,推进锦鲤园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等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出具有乡土气息游乐项目。

  二、提升文化标识度。完善“永城吹打”乐器制作、演奏学习、市场演出文化产业链;打造“王良故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成五个乡村文化主题乐园,打造乡村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展演节等节会经济。

  三、提升产业兴旺度。打造三公里核心旅游文化长廊,三公里河岸旅游廊道和“荷塘月色”景点,提档农业产业园。做大做强现有“凤冠橘”“中华锦鲤”等多个特色农业品牌,打造成“柑橘之乡”,建成重庆最大的锦鲤养殖基地。

  四、提升环境整洁度。推进永丰河流域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升级改造,实施农房风貌改造和美化亮化工程。

  五、提升区域和谐度。固化善行义举榜,开展“好公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等评比。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文化惠民活动,完善村规民约,“三治”并举促和谐。

  六、提升农村改革力度。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开展农村土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推进以“乡村旅游+”为主的集体经济发展,收入达万以上。

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六赢村

  六赢村位于铜梁区西南部,距铜梁城区5公里,幅员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辖21个村民小组,共户人,是一个“山上月月尝鲜果,山下十里赏荷花,都市农村品田园”的美丽乡村。

  以莲藕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建荷美莲藕专业合作社,建立“村社、业主、群众”三方利益链接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莲藕产业1.3万亩,自主品牌“龙乡莲藕”占全市大型超市莲藕市场份额的65%,年产值6余万元。成立枳壳专业合作社,发展药用枳壳亩,枇杷、桃子等四季小水果亩。   

  以荷和原乡为支撑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荷和原乡是西南地区观赏莲藕种植面积最广、品种最多的湿地生态荷花园,园区内繁花似锦,休闲广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打造的花果六赢采摘体验区成为全区农旅融合样板项目。年被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年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已连续7年举办荷文化旅游节,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

  以组织振兴为着力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年全市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四个现场观摩点之一,六赢村也是铜梁区重点打造的组织振兴示范点。已建成“集中办公、公开办事、规范操作、限时办结”的规范化便民服务中心,通过乡村振兴讲习所举办政策解读、技术培训等20余场、0余人次,组建绿化养护、环境保护、秩序维护三支志愿队伍,带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行动。

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

 

  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铁峰山山脚,幅员面积9平方公里,森林面积余亩,海拔为-1米,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无“三废”污染,地表水优于国家III类标准,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处于万州、开州、云阳中心地带,到达三地城区均在40分钟车程内。村内有40家农家乐和20家钓鱼庄及20个人文景点,以及特色猕猴桃、梨等水果采摘,是城镇居民休闲纳凉赏雪的好去处。   

  全村建成了亩猕猴桃基地,成立了两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同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优秀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修建了3座气调保鲜库,成立重庆市铁峰山酒业有限公司,占地18亩,投入资金多万元,年产可达2吨,产值5个亿。具备四个“领先”,即恒温发酵技术世界领先,“五不加”技术全国领先(不加防腐剂、色素、香精、食用糖、甜味剂),重庆市规模最大的果酒厂,加工厂建在基地上的模式全国领先,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年全村人均达到收入13元,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减少了“三留守”。村支两委以建设“幸福桐元,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以党建促发展,把一个人多地少、贫困落后的市级特困村发展成为村集体资产实力雄厚、农民收入丰厚、村务管理民主、精神文明多彩的,远近闻名的猕猴桃基地村。

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

  

  李家村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的北面,坐落于重庆市级生态农业观光园—江津(石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核心区内,全村幅员面积25.48平方公里。全村拥有5大产业,晚熟柑橘亩,优质粮油0亩,花卉种植余亩,蔬菜余亩,水产养殖0余亩。

  年2月探索“政经分开”体制改革,村党委主要负责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村委会主要负责自治管理和公共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主抓经济发展。村委会出资30万元,各村民小组依托集体资产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出资5万元,成立李家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全村按有人有地配1股、有地无人或有人无地配半股,共设置股份15股,在此基础上确股到人。

  通过改革李家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公司参与农民新村、便民服务中心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将有条件的村集体资产市场化招租,参与农家乐等旅游事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公司收入,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成立石门镇李家互联网服务中心,解决老百姓的农产品难卖、购买工业品不方便等问题。

  李家村推进文旅结合、农旅结合,连续举办了九届晚熟柑橘采果节、四届腊八节、并且还成功举办了四届李家村农民运动会,成功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乐湾大院、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河碥大院,央视《乡约》栏目两次走进李家村。建设“孝、善、仁、和”传统美德系列文化广场,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文化大讲堂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年李家村被确定为重庆市“三变”改革示范点和江津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目前正在对全村进行乡村振兴规划,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具有渝西片区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而努力奋斗。

四川省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社区

  

  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社区位于柳街镇西部,辖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户,总人口人,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大约亩,以农作物为主要产业,拥有苗木基地亩,经济林木0亩左右。近年来,金龙社区坚持“治理”“发展”两手抓,以发动群众开展“扫把革命”为切入点,依托川西林盘整治、大地景观农业和诗歌文化内涵底蕴三个抓手,着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共建共治共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该社区特色亮点工作如下:(一)建设七里诗乡绿道。金龙社区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于年建设完成七里诗香绿道核心区域10公里,并与总长约30公里的七里诗乡绿道连接。通过绿道将独具川西特色的大地景观、林盘院落、特色民宿等进行串联呈现,构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绿道建设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观光体系,又促进了群众致富增收,更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城乡建设,绿道体系真正成为了社区的“游憩之道、致富之道、魅力之道”。

  (二)大力实施川西林盘保护。金龙社区依托黄家大院川西林盘生态本底、田园肌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凸显林盘亮点、杜绝大修大建的原则,以守护稀缺林盘文化资源、重现原乡生活生产场景、建设和谐宜居林盘生活社区、构筑林盘旅游价值链为目标,根据各林盘院落特色实施林盘保护和整治和林盘形态提升、沟渠水系整治、景观风貌塑造、基础配套建设等工作。同时,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川西林盘田园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在各林盘内发展特色餐饮、私房菜、乡村咖啡、林盘老茶馆、书吧、农村生活体验馆等新兴业态、打造中高端接待民居。

  

  (三)传承发展本土田园诗歌。金龙社区是中国诗歌学会授予柳街镇“中国田园诗歌小镇”的文化传承核心区。社区有效发挥本土田园文化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树德育人等方面的多维促进作用,成功承办薅秧歌民俗文化节和、、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吟诵节,组织开展了省级“非遗柳街薅秧歌”实景展示、田园诗歌经典吟诵、诗歌论坛、田园诗歌资料馆。

  (四)辐射带动打造田园文化示范区。金龙社区依托区位优势、丰富的林盘资源、大地景观和田园文化本底,辐射带动鹤鸣、七里、五一社区,抱团发展川西林盘田园文化示范区。整合区域内万亩现代农业项目的大地景观、青城湾湿地庄园、有乡七里乡愁民宿、国学会所西林书院、百益生态农庄等文旅点位,对各点位进行有机串联并整体提升区域内生态、文态、业态、形态。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平桥村

  平桥村位于酒城泸州纳溪区大渡口镇,距纳溪城区7公里,紧临凤凰湖国家湿地公园AAAA景区,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9%,人口人,户,一个集体公司,三个专业合作社,一个农业开发企业,一个旅游开发企业,一个家庭农场,四个新农村居住点,入住农户户,村民主要收入来自于特色养殖和乡村旅游,集体公司创建的国家二A景区两个。

  

  平桥村一班人紧紧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实行村民自治,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进取,把一个偏远山区村建成了一个远近文明的集特色民主、特色村庄、特色景区、特色旅游、特色养殖、特色集体经济的生态文明村。

  一、民主议事、民主决策为全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紧紧依靠上天给予的平桥河、水帘洞、大瀑布的自然景观,再加上生态保护,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凤邻林下虫草鸡”省内外闻名。

  三、村庄建设采用独栋别墅设计,开辟了偏远乡村村民住别墅的先河,为整村推进建设家庭风情旅店产业迈开了大步。

  四、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得到全方位体现,全村村民的自我生态保护意识强烈,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深入民心。文娱生活和体育锻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取代了黄、赌、毒、迷信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五、村民传统散居过渡到村民集中生活这一进步的生活方式,在平桥村加以提炼、改革,让村民更加理解、认同,更适合人居环境的改善。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

  

  顺龙乡幸福村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城以西10公里,距成都市公里,平均海拔米,幅员面积9.5平方公里,总人口人,以绿色生态为重点,大力推动特色村庄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一是生态村庄朝气蓬勃。作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外景拍摄地,幸福古村突出“乡愁记忆”“知青文化”,依山而建、面河而立、田园而居,大力改造农村住宅。依托“民宿+民居”,通过“春来赏花、夏来避暑、秋来品果、冬来观雪”的四季生态旅游体验,成功跻身四川省13个乡村旅游提升试点项目,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创造经济效益万元。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到位。全村林地面积公顷,森林覆盖率61.9%,绿化覆盖率75%,绿化率98%,森林资源管护率、名树名木挂牌保护率%,村水库面积2公顷、水质达二类水标准。

  三是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以脆红李为主,茶叶、桔橙、蜜桃和山地鸡、土鸡蛋、铁皮石斛相互支撑的亩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连续3年举办脆红李采摘节暨乡村旅游节,启动脆红李农产品地标和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年农业产值突破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元。近年来,幸福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获李克强总理肯定性批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新村

  牌坊村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诞生地,位于川东华蓥山脉中段西侧,距广安市区约7公里,与邓小平故里纪念园区毗邻。4年为迎接小平同志周年诞辰,原牌坊村散居在邓小平故居周围的居民都统一拆迁了出来,牌坊村也由此分为牌坊新村与牌坊农业村。牌坊新村占地亩,建有川东民居风格房屋幢,住户户,现有村民1余人,党员54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加强了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水、电、气、公路、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七通”,配套完善幼儿园、小学、卫生站、村民健身场等服务设施。扩大绿化规模,提升旅游形象,改善了新村人居环境。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做强旅游产业,建设一流村庄”的工作要求。利用地理特殊优势,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建成农家乐52家,农家客栈家,可同时接待余人食宿,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且呈逐年上升之势。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个别困难群众落实低保保、帮扶及学生助学等工作,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安公益性岗位,促进广泛就业等。

编辑:方芳审核:北北监制:门宏苒

河北农民广播《农博士在线》

播出时间:每晚18:30--19:00

合作推广—8754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jiaomua.com/ympf/2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