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处地方,安闹市一隅而车马不喧,处闾里当中而推窗见山,石屋隐于茂林修竹,洋楼之外阡陌田畴,身处其中犹如在画里,只是,不知人装饰了画还是画衬托了人?这里,就是三乡镇桥头村。 桥头村是三乡郑姓的始迁入地。北宋天圣年间(~),惠州路判郑菊叟从榕树埔迁此定居,取名桥头,至今已逾年历史。之后丁口繁衍村落渐扩,成“两里二坊一新村”之规模:人瑞里、人和里、南宁坊、山罗坊和桥头新村。 经桥头村牌坊过大榕树,就到了桥头村。首先看到的是并排两座祠堂:桥西郑公祠和岚桥郑公祠。桥西郑公祠为五间三进布局清代祠堂,建筑高大,木雕精美,壁画犹存,尽显岭南祠堂特色。右边的岚桥郑公祠形制虽不及桥西祠恢宏,但是,用蚝壳整齐码叠的建筑外墙,却别具韵味和视觉冲击力。 夹杂在新建筑里的老民宅,因年代久远,外墙已经变得灰暗甚至脱落,瓦背上还长出了瓦松,但是,那些镶嵌在墙面的灵动的灰雕和檐板的通花木雕,檐壁上精美如新的绘画,却是深得岭南建筑之神韵,观者每有惊艳之感。人瑞里,顾名思义此乃出人瑞之地。据记载,清代监生郑彦文居于此,父母兄弟皆延寿至七八十岁以上,其本人则活了97岁高寿,并因此而获赐八品官衔。穿过曲曲折折的小巷,一片稻田出现眼前,这就是中山四大名米之一“桥头米”的出产地。近山的翠屏,金黄的稻浪,田间婆娑的老榕树,分明就是一幅宁静而艳丽的田园油画,只是,再高明的画师也不能调和出如此绚烂的色彩。三三两两路人走在蜿蜒的田陌,又恰到好处地为她平添了一份生机。
桥头村厝小琅环山之阳,村民世代背山而居。山不高,海拔米;也不大,面积仅0.8平方公里,却有小家碧玉般的秀美,素以“洞石林泉”四大自然景观而著称。
洞:即石仙洞。山麓密林处,两块花岗岩大石倾斜相盖成洞,称“石仙洞”。清嘉庆乙亥年(年),桥头村举人郑荫棠见此胜景状似小巧玲珑的玉坠环,遂名之“小琅环”。洞的外壁刻有郑荫棠题写的两首诗,特引其中一首以共赏:“好是蓬莱石,飞来枕一溪。地无烽火劫,洞有岭云栖。载酒看花笑,煎茶听鸟啼。天然山水意,壁上喜留题。”
石:奇形怪状的石蛋。山谷里,一块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在风化磨圆作用下变成一个个巨大的石蛋,滚圆的、扁圆的、圆柱状的,层层叠叠堆放在山谷里,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林:山间修竹茂林。小琅环山植被茂盛,满目参天大树,更有大片竹林,植物种类达多种,铁冬青、岗梅、鸭脚木等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就有多种。
泉:石仙洞涌泉。小琅环多有涌泉,为地下水的自然出露,最奇特的要数石仙洞涌泉。石屋似乎是专门为她而搭建,清冽甘凉的泉水从斜搭的巨石根部汩汩流出,叮咚悦耳;出没于石缝之间的游鱼细虾,是涌泉的看护者。文人骚客于石壁题写“松风水月”、“琴音”,甚为恰切。早晚时分,有村民提大桶小罐来取此凉水,以为饮用。
小琅环的山亭也很有特色。八个观景亭台,或独座或双体,或飘逸或沉稳,错落有致分布于各峰顶之上,居亭之高,尽览三乡全貌无遗。亭子都有当代书画名人题写的碑刻,颇有可观之处。
有孔虫雕塑园是小琅环的一处胜景。这些被称为“大海里的小巨人”的小精灵,被放大后雕琢成座石雕模型,形态各异,如扇贝,如螺丝,如链坠,如孔雀开屏,又如即将收成大白菜和南瓜,如此小虫大观,精妙绝伦。旁边的有孔虫博物馆设有咖啡厅,走累了,坐下来喝一杯香浓的咖啡,又或者租辆自行车,在2.5公里长的自行车赛道兜上一圈,都是非常惬意的事。 九百年沧海桑田,当年因临海有桥而得名的桥头村,现在已难觅桥的踪影,但是,她依然美丽。她给我们留下了厚重的历史人文沉淀和美丽的小琅环山,还有在人们记忆中的一副至今无人能对的上联:桥头洗墨染乌石。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