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及惠州靠近深圳这一带,最常见的柃属植物是米碎花,客家人把这种植物叫作哈喇俺。
这种柃一般生长在溪边,小路边,机耕路边,公路边,似乎与其它柃属植物没什么区别。我认为,这是因为其种子发芽太难,只有在上述环境下,地面的腐叶土层才能长期保证湿润,才会有极少数的种子有幸发芽。
生长多年的米碎花高度可达到2~2.5米,在深圳惠州一带12下旬月以后进入花期,主花期在1月,有些开得较晚的植株会迟至2月仍见花。
那么,如果移栽到有充足光照的环境下栽培,是不是生长会不良呢?我做了验证,至目前为止,生长似乎很快。下二图两棵米碎花移栽的时间相差10个月,大棵的植株是18年春栽种的,小棵的是植株是18年底栽种的。移栽时两棵高度一样,显然,早移栽7,8个月的植株已经长高了很多,今冬一定会开花。
听本地老养蜂人介绍,原本米碎花分布很广,在鸭脚木花期之后是可以打一次蜜的。因为山林环境的人为破坏及栽种其它非本土的水土保持树种,现在米碎花数量有所减少,已不能形成大蜜源。
米碎花是雌雄异株,雌花多蜜,雄花多粉。但我曾在风田水库看到一棵雌雄同体的。
米碎花有一个变种叫光枝米碎花。二者几无分别,只是常见的米碎花嫩枝及嫩芽有绒毛,而光枝米碎花,是完全无毛的。见下二图。
在惠州大辣甲岛上,似乎只有柃属光枝米碎花。但我猜测大辣甲岛上的柃有一定可能是一种新的柃属植物,其叶片的硬度比光枝米碎花叶片的硬度要明显大很多。之所以这样怀猜测,是因为我从岛上移栽了一棵回大陆,见下图,已经两年了,新发的叶片仍然很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