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槐树情

作者:崔建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顾往事一晃已经几十年了。但是我对自己的出生地和童年往事却记忆犹新。

我是一九五四年七月出生的,我的出生地就在济南市北大槐树街号(后改号为)。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我们家是一座独门独户的小院,有三间北屋,一间东屋,一间西屋,南屋是厨房。院里有两棵巨大的老槐树,据说是我的老奶奶亲手种下的,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两棵老槐树长的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遮满整个院子,在炎热的夏天为我们挡风遮雨,一家人在院子里纳凉活动,其乐融融。

在老宅子里我居住生活了几十年,回想起来,有很多事值得回忆,但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难忘的事是在我的童年时期在老宅子里的生活记忆。我们家的院子里除了有两棵老槐树外,还有奶奶种的一棵香椿芽树、一棵石榴树、还有二姐从泰安带回来的葡萄树和我种的泡桐树。两棵老槐树每年都结出很多槐花,每当槐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就会摘下来拌上面蒸着吃。特别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两棵老槐树帮我们家解决了大问题。

我的童年过的无忧无虑,我对很多事都有好奇心,我小的时候养过鲫鱼(后来让家里养的猫偷吃了不少)、养过两只鸭子(我还和弟弟经常赶着鸭子到东大湾让鸭子去游泳),养过三年小鸡(只养成功了一年)、还养过两只兔子,为了养兔子还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很大的兔子窝。(等到兔子长大了仅剩了一只,我还让同学带着他家的兔子来配种,结果闹了大笑话,经过同学检查我家的兔子是一只公兔,他带来的也是一只公兔,根本无法配种)。

为了种好葡萄,我还异想天开的在葡萄架下垒了一个鸡窝打算让鸡粪落在葡萄地里作肥料用。当时的想法挺好,但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葡萄叶逐步发黄了,原来是鸡粪累积的太多,热量太大,密不透风,把葡萄给烧死了。

我种的泡桐树长得枝繁叶茂,生长迅速,十几年就成材了,在我结婚时还用此树锯成板材做了一件大衣橱。

那时候只要我们把课余作业完成,无论在院里怎么折腾,从来没有遭到过大人的反对,还得到奶奶很多指导和帮助。小时候凡是小朋友玩的东西我都玩过,像推铁环、扇洋画、打尕、跳房、跳皮筋、磕拐、玩玻璃球、蹦杏核等等,为了玩玻璃球还在院里挖了很多小坑。那时经济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的童年过的还是很愉快的。

第二件难忘的事是糊火柴盒。在那个年代,家庭的工资收入都不高,我父亲每月工资七十四元(从解放初到他退休一直是这个数),我母亲每月三十六元,加起来一百一十元。当时家里九口人,每人约十二点二元。我们姊妹兄弟六人都上学,每次开学前光学费就让父母犯愁,但我们家从来没有申请减免过。当我们长得稍大些后,就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时我有一个姨姥娘在橡胶厂工作,通过她联系了一部分加工橡胶鞋底的活。那时国家缺乏橡胶原料,工厂就收一部分旧胶鞋,裁去鞋帮,然后把胶底部分的布边去掉再回收利用胶皮,这个工作只能用人工来做。在我的印象中我和两个姐姐蹬着一辆三轮车到橡胶厂把鞋底拉到家里加工,然后再送回工厂。不知什么原因就去过这一回。

后来又和两个姐姐到母亲工作的工厂去加工苹果籽。当时工厂加工苹果干出口,还要把苹果核里面的籽挖出来加工成药材。为了照顾职工家属,每个职工的子女在假期都可以报名参加。于是我和两个姐姐利用假期到工厂的一个大仓库去加工苹果籽。加工的苹果籽按重量由工厂付钱,当时挣了多少钱已经记不清了,反正也不多。另外我们家还给工厂加工过蛤喇肉,从工厂领回蛤喇,在家里用大锅煮熟再把里面的肉取出来送回工厂。我印象中这个活干的时间也不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社会陷入一片混乱,父母怕我没事出去乱跑就给我们姊妹联系了一个糊火柴盒的活计。

当时火柴厂需要大量的火柴盒,就把此项工作分包到全市各个街道。在离我们家不太远的地方就有一个集散点,负责的是一名姓马的老太太,我们都称呼她为马大娘。

联系好这个渠道后,我父亲赶紧制做了几个小板凳和需要的磨具,把我们吃饭、学习用的小长条桌当工作台,我们姊妹五个就忙活起来了。开始没经验,我们就到附近的同学家参观学习。人家都是每个人包数量单干,回来后,我们商议组合在一起,每人只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由此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二姐在桌子的一头刷浆糊,我和大姐分别捋盒圈,大弟弟和小弟扣盒底,形成了一条生产线。奶奶负责打浆糊,父母下了班也帮着忙活。

一开始我们每次领的活不多,马大娘对我们也不太重视,总认为我们是新手,有需要增加的活她总是通知别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感觉我们家干的活总是又快又好,慢慢的对我们另眼相看了。凡是有突击的活首先通知我们家,我们也是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她交给的任务。由此逐步取得了马大娘的信任,我们每月干的活的数量也在飞速增长,迅速超过这个加工点的第一名。

在放寒暑假的时候是我们最忙的时期,每天写完作业,从早上九点左右干到中午吃饭,饭后休息一会继续再干两三个小时,有时活急的时候晚上还接着干。平时主要是靠晚上,星期天干的更多一些。奶奶除了负责打浆糊,还帮着晾晒火柴盒。奶奶打的浆糊非常粘,不稠不稀使起来正合适。父亲下了班就帮着捆绑成品。后来捆绑成品的任务我就接下来了,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些小小的技巧问题。

火柴盒糊好晾干以后要捆绑好才能送到加工点上,这是最后的工序。每次我要把糊好的火柴盒先按二十个一行排五排装到模具里,用细线捆好,然后再十排一捆的捆好。因为线很细,绑的紧了很容易绷断,绑的松了就会散塌,因此必须使线松紧合适才行,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

为了节约新线我们还要领回一些用过的线重复利用。那时经常是父亲负责摘线头,供给我使用,干这个活没有耐心是根本不行的。等凑够五到六千个的时候再用盖垫端着送到加工点。每次送成品的路上必须小心翼翼,生怕跌倒,因为一般一次就要送两、三千个成品,用盖垫端着根本看不清前面的路,只能慢慢的往前走,如果一不小心摔倒麻烦就大了。

每次送去成品马大娘都会认真的检查质量,如有不合格的就会毫不客气的打回来。因此我们每次都非常注重质量,逐步取得了马大娘的信任,到了后来几乎就是免检了。虽然免检我们也不敢懈怠。因而从那时起也培养了我做事要认真注重质量的意识。为后来在工厂做管理工作奠定了一个基础。

在糊火柴盒的时候因为二姐的动作比较麻利速度比较快,我和大姐这道工序就要配合好,但经常到了我大弟弟那儿就慢下来了,一方面他动作有些慢,有时他还经常一边干活一边看报纸或字条一类的东西,所以不一会他跟前就积攒了一大堆,这时奶奶就会搬个小板凳坐在他身边帮他消化。但一到晚上小弟弟就不行了,因为那时他才八岁,一到八点多以后他就睏得睁不开眼了,经常是半睁着眼打着瞌睡在干活,这时我父亲就尽量讲个笑话让大家提提精神。

在早期火柴的外皮是木头削成薄片制作的,后来为了节省木材工厂就改成厚纸做的了。火柴盒的外皮糊好后容易开裂,我们就把家里的磨刀石,蒜窝子,铁秤砣把它们压上,后来又想出了用抽屉挤压的办法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在糊火柴盒的时候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听收音机,最开始是使用我大哥自己制作的一个简单的收音机,能听到的台太少。后来糊盒挣了钱,我父亲就买了一个当时挺先进的大的无线电收音机,是上海生产的,音质很好能听很多台。

我们听的最多的是孙敬修老爷爷讲的少儿故事,他那特殊的音色和绘声绘色的描述吸引着我们每个人,还有就是薛中锐和曹灿讲的大刀记、敌后武工队等故事连载。其他的就是收听新闻和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八个样板戏。由于每天反复听样板,到现在我还记得其中的很多唱词和唱腔。

那时一盒火柴才二分钱,一个火柴盒的加工费就几厘钱,加工一千个也就六毛钱,所以还是比较辛苦的。但是由于我们姊妹多手脚快,平均每月也能挣十几到二十块钱。我记得有一年暑假我们加工的数量最多,一个暑假就挣了七十八块钱,比父亲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四块钱,当时把大人高兴地不得了。父亲把我们挣的钱留足了新学期的学费,还给我们买了新书包、作业本、高级铅笔、削铅笔刀和一只新算盘,还买了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篮球等体育用品,另外还买了一个大猪头亲手制作成香喷喷的猪头肉来犒赏我们。

据我父亲统计,从六六年夏天到七三年我们糊火柴盒一共挣了一千一百多块钱(主要是前三年干的活多)。后来两个姐姐一个去了农村插队一个去了建设兵团,我于七二年底也参加了工作,两个弟弟还坚持了一段时间,随着两个弟弟下乡和顶替母亲也就结束了这项工作。

第三件使我难忘的事就是我父亲几次翻修老房子的经历。

我们家的老房子最早是土坯的,屋门是两扇厚厚的木门。院子里既没有自来水也没有下水道。吃的自来水都是父亲下班后用两个大水桶到三百多米外的水站挑水吃,用过的污水再一桶桶挑出去。等我们姊妹稍大些后就轮流到水站往家里抬水,再后来我们能挑起扁担了就像父亲一样挑水。后来基本上我和两个弟弟轮流挑水,因为我大弟弟从小身体强壮再到后来这个活基本就让大弟弟一个人承包了。我们家有一个大水缸,大弟弟一放学就会挑起水桶去打水,然后再把污水倒出去。

随着街道的地面不断提高,我们家的院子越显低洼,一到下雨季节雨水就会往院子里倒灌,有几次甚至倒灌到屋里来,这时是奶奶最着急的时候。看到此景奶奶就会把一些东西堵在门口防止雨水灌入屋里。

有一天我大舅告诉我父亲姥姥家的房子要拆迁,地方政府要征用该地区,但房子的门窗住户可以自行拆除。听到这个消息,我父亲就带着我们弟兄几个去把姥姥家的旧门窗拆回来了。姥姥家的房子是砖石结构很高大,非常坚实,门都是带玻璃的,质量还很好。门窗拆回来以后父亲对我们家的房子做了一次大的改造,因为那时没有钱不可能翻盖,虽然北屋的后墙已经腐蚀掉了很多坯,以前都是父亲修修补补,这次维修,父亲主要把原来的木屋门窗换成了从姥姥家拆回来的高大的玻璃门窗,并把后墙换成了工程上废弃的六孔管,拉来了汽总厂锅炉房的废弃料当石灰用(后来证明这种废弃料是提取过石灰钙的一点粘性都没有)并在后墙上开了三扇窗户,还把地面铺成了砖地,把房顶的苇箔统统换了一遍。我还和弟弟用铁丝在房梁下面拉上网,糊上报纸和白纸。这样一弄屋里干净了许多,也亮堂了许多。

又过了七八年,大约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父亲买福利彩票得了一个一等奖,是五百元人民币。那个年代五百元就算很多钱了,于是父亲又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在他的同事和好朋友卢玉河叔叔、卢叔叔司机李大爷及其儿子李强还有一部分在工程队干活的民工帮助下,利用三天时间把北屋彻底拆除并做了翻盖。李大爷用他开的大布切齐货车把拆除的废料一趟趟拉到郊外,再给我们运来砖瓦石块和水泥。来帮忙的民工在农村盖房子都是行家里手,技术水平还都挺高。

为了款待好他们,我们兄弟几个和母亲天天一大早到东街排队买来油条和豆浆,中午和晚上都做七八个菜招待他们。建华也帮我母亲买菜做饭,减轻了母亲的负担。这次翻盖非常彻底,把屋面提高了近一米,用大青石垒了一米八的地基,墙用二四红砖,因新砖不够又用了原来拆下的旧砖和一部分工程上废弃的六孔管,用大量的水泥粘合。又按姥姥家屋门和窗子的样式和尺寸重新做了新门窗,新屋做了吊顶和水泥地面。把自来水和下水道引到屋里并在院里修了水泥池子,这样洗衣服洗菜就方便多了。这次翻盖房屋把原来的三间屋改成了两大间,中间安了一个拉门,显得屋里宽敞明亮了很多,房子建造的很坚固,估计使用一百年没问题。

翻盖完北屋以后,在这些朋友的鼓动下,父亲又一鼓作气把一间西屋、一间东屋和厨房都翻盖了一遍。原来的东、西屋是一切厦的借邻居家的墙盖的,这次又另砌墙改成了齐脊房,并把地面全部打成了水泥地面,改造完的房子比原来房子结实亮堂了许多。在这次房子改造过程中父亲还在厨房腾出一块地方安上了坐便器和淋浴器。院子里也全部铺上了灰砖,使整个院子焕然一新。

为了不影响施工,卢玉河叔叔还腾出自家的两间南屋把我奶奶接去住了十几天,在这十几天中卢婶婶也是尽心尽力照顾,付出了很多心血。奶奶还把我父亲养的猫一起带去,奶奶怕猫到了一个新地方走丢了,就一直把猫关在屋里不让它出去,直到和奶奶一起再回到我们家。这次盖房对我们家是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把我的父母累得不轻。

说实话,这次翻盖房子,如果没有卢玉河叔叔的鼎力帮助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在施工期间卢叔叔只要一有时间就来我家亲自指挥和协调盖房过程中的事情,为我父亲出谋划策,给我父亲以巨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全家对卢叔叔一家无限感激,终生不会忘记。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初,厨房的顶子因为邻居翻盖房屋给弄坏了,那时我父亲已退休,年龄也大了,身体又有病已经无力再管这事。于是我就请单位的同事和朋友买来预制板,把厨房的顶子做成了水泥平顶,厨房顶子改造后踩上几个人去都不怕,这也方便了我们摘槐花和香椿芽。同时还把院子的大门顶子也做成水泥平顶并焊了两扇铁制的大门,省却了父亲的操劳,对整个维修父亲感到非常满意。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就听说北大槐树要拆迁了。然而一直拖到二零一四年左右才动工。前几年我曾在一个中学同学的带领下回去参观过,我们家的老宅子都已经全部拆除,在原来北大槐树街的旧址上盖上了几十栋三十多层的高楼大厦,真是旧貌换新颜。然而这一切变化我的父母亲再也不会看到了。

时光虽然虽然过去了很多年,我也离开老宅子住到了楼房,但我依然对平房独有情钟。我曾梦想假如有一天我能在济南的郊区买上几亩地就好了,我会在里面盖一排坚固的大瓦房,有车库、有马厩,养上两匹枣红色的骏马(这是我儿时就有的梦想),养上几十只不同品种的鸡,再养上两只大白鹅和两只羊。还要养一只德国纯种的黑贝狼狗看家护院。在院子里种满各种花草树木并要特意种上几棵本地槐树和养上几十盆盆景,还要挖一个小型的养鱼池,再留出一块地种上各上各种蔬菜。我小的时候每当清明节前后就会在奶奶的指导下种下丝瓜、向日葵和扁豆,天天盼着它们发芽长大,到了秋天看着结出的丝瓜、向日葵和扁豆格外高兴。如果有了这些设置,当天气好的时候骑着马在附近跑一跑,每逢节假日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钓鱼赏花该有多么惬意。现在看来我的这个梦想是永远也不会实现了。

父母亲虽然去世多年,但是每当我回想往事的时候就会陷入对父母亲深深地怀念。

我的父母亲操劳了一生,在那个生活艰苦、政治动荡的年代受尽了磨难,历经多次政治运动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养育了我们姊妹兄弟六人吃了很多苦,等社会稍微安定一些生活水平略有提高时,然而他们又因积劳成疾先后得病离我们而去,没有享受多少幸福的时光,现在想来让我们姊妹兄弟痛心不已。

现在我们也都已步入老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生活幸福,国家安定,没有战争和政治动荡的恐惧,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时光爱惜身体,高高兴兴的过好每一天,度过幸福的晚年。

(在这之前我曾经写了“怀念祖母”、“母亲永在心中”、“缅怀父亲”和此次的“槐树情”,透过这四篇文章在回忆我青少年生活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奶奶和父亲母亲的深切怀念,希望在读到我的这几篇文章的同时使大家能对我的家庭有一个更多的了解。)

崔建斌

于.4.8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jiaomua.com/ympf/10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