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梅尧臣“鸭脚子”诗
曹昊
笔者在阅读《宛陵先生集》以及朱东润先生编著的《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过程中,常常会被诗人热爱故乡的炽热情怀所感染。文集中昭亭山,句溪、宛溪等宣城山水风物的字眼、诗句,时不时就会跳进眼帘,而且描述的又是那样清幽美丽,如临其境。“昭亭水苍苍,寒溪水瀁瀁,句清宛微浑,群鸥舞潭上”“昭亭山色无纤尘,昭亭潭水见游鳞”(1)等等,这些朴素淡雅的辞句,句句都传达着深厚的故土情感,一直为人们千年传诵。
而让人颇感到有趣的是,在他的“乡情诗“中,对家乡一普通物产鸭脚子(今名银杏、白果),竟然十二分的钟情,不吝笔墨,写出多首美妙的诗篇,并引发他的最忠诚诗友、文学宗师欧阳修的热烈响应,一度唱酬不断,因之也大大地提升了“鸭脚子”的美誉度。如下不妨从梅、欧诗文集中稍列出一些篇目来,以方便有兴趣的读者赏读。
如有《鸭脚子》《代书寄鸭脚子於都下亲友》《宣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三《依韵酬永叔示银杏》《依韵酬永叔再示》《依韵和齐少卿龙兴寺鸭脚树》《永叔内翰遗李太博家生鸭脚》《梅圣俞寄银杏》《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等。
现代生物学常识表明,银杏属裸子植物门银杏纲银杏目,落叶乔木,种核白色椭圆形(倒卵形),可食。银杏又是现有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恐龙时代的遗老,因它侥幸逃过冰川劫难而遗留下来了,被叹为活化石。
江南民间以银杏树叶似鸭子蹼掌形象,故名鸭脚子树。宋以后,“鸭脚”、银杏这两个名称,混用并延续了很长一个时段。但经果核“绛囊入贡”,贵冠中州后,朝廷官方,便以杏核的形状和雪白颜色始命名为银杏,渐渐取代了“鸭脚”这一俗名。
梅尧臣“鸭脚子”诗之后,有关记载才开始增多。
古代诗歌托物寄兴,所托之物又多为植物。“杨柳依依”,“食野之萍”,“蒹葭苍苍,参差荇菜”等等,这都是早期人类农耕文明的特征。《楚辞》比《诗经》更进一步,也更华丽了,还多以芝兰香草作譬喻,彰扬美好,但却未见有关银杏的记述和描写;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也几乎无人提及银杏树、银杏果。再查查现代考古资料,在古人类遗址、古墓中已发现的有粮食、瓜果种子,却也未曾有过银杏种粒出土的报道。一直到北宋初期,梅尧臣在“宣州杂诗”中才较早地吟出了“高林似吴鸭,满树蹼铺铺,结子繁黄李,炮仁莹翠珠。神农本草阙,夏禹贡书无,遂压葡萄贵,秋来遍上都”(2)这首“鸭脚”银杏诗来。
此后,欧阳修在一首《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一诗中写道:“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致远有余力,好奇自贤侯。因令江上根,结实夷门秋。始摘才三四,金奁献凝旒。公卿不及识,天子白金酬。岁久子渐多,累累枝上稠。主人名好客,赠我比珠投。博望昔所徙,葡萄安石榴。想其初来时,厥值与此侔。今也偏中国,篱根及墙头。物性久虽在,人情逐世流。惟当记其始,后世知来由。是亦史官法,岂图续君讴”。(3)诗后还作一注脚,“京师无鸭脚树,驸马都尉李和文自南方移植于其第。和文,李遵勖也……。”
欧阳修文学名盛,更以史家、史官且史著丰赡,为人们熟知。最著名的史学、目录学著作有《新唐书》(与宋祁合编)、《新五代史》、《崇文总目》等。这里他以史官的责任,记实的笔法,文学的形式记录了当时京城人尚奇好异引种“鸭脚”的趣事,为后世留下一段最原始、详实而生动的史料。
南宋以后有关“鸭脚”、银杏的诗渐渐多起来了。如大诗人杨万里,曾有“深灰残火累相遭,小苦微甜韵更高。未必鸡头(芡实)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陆游也有“鸭脚叶黄乌臼丹,草烟小店风雪寒”。(《十月旦日至近林》)
两宋贤哲竞咏“鸭脚”,更促使元明以后此类诗文的丰富。不过,还是以梅尧臣的“鸭脚”诗更具影响,有特色。
上文述及,北宋早期,京都开封一带没有银杏树种植,而江南多地包括宣城,则普遍种植。梅尧臣因以为诗:“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种树三十年,结子防山猱。剥核手无肤,持置宫省曹……”(4)“……江南有嘉树,修耸入天插。叶如栏边迹,子剥杏中甲。”(5)“凌云枝已密,似蹼叶非疏。影落邻僧院,风摇上穷裾。何当避繁暑,潇洒盖庭除。”(6)
这里,梅诗对银杏的栽培,结实的时间,种子的形态,剥取种核的手肤之苦,都作了如实载录。同时又细致描写了银杏的树形高大雄伟,树叶美观怡人的生物特征,可以看出是继承了《诗经》风物诗的正脉,状写“鸭脚”物态如同其他诗作一样,平淡自然,简远清旷,境与意谐,极尽其妙。
欧阳修推赏梅尧臣远寄“鸭脚“的雅意新风。
梅尧臣12岁离开家乡随叔父梅让,先是读书学诗,后荫补为官,虽诗名很盛,却多次应试进士不第,后经欧阳修等高官名贤大力举荐,赐一个进士出身,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官不过五品,而精神压抑,生活困苦一生未能稍解。欧阳修不仅同情他的仕途和生活贫苦,更看重他的人品,器重他的诗才,给予过多方面的真诚帮助。梅尧臣终身感激欧阳修。
皇祐、至和年间,梅尧臣两次回宣城居丧。在居母丧期间,他采摘自家后园银杏果,远寄京城欧阳修及其他亲友,并以诗为简:“予指老无力,不能苦多书,书苟过百字,便觉筋挛拘。京都多豪英,往往处石渠,作书未可用,寄声亦已疏。后园有佳果,远赠当鲤鱼,中间闻尺素,加餐意如何”(7)
欧阳修收到佳果与诗书,即兴赋诗远寄宣城。诗中高度美誉誉梅尧臣以霜野林实为时新礼物的深厚情谊与高雅创意。“鹅毛寄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问予得之谁,诗老远且贫。霜野摘林实,京师寄时新。封包虽甚微,採掇皆躬亲。物贱以人贵,人贤弃而沦。开缄重嗟惜,诗以报殷勤。”(8)
而梅尧臣对于欧公的“珠玉相报”,便又随即奉诗两首:
“去年我何有,鸭脚赠远人,人将比羽毛,贵多不贵珍。虽少未为贵,亦以知我贫。至交不变旧,佳果幸及新。穷坑我易满,分饷尤奉亲。计料失广大,琐碎且沉沦,何用报珠玉,千里来殷勤。”(9)
“今喜生都下,荐酒压葡萄。初闻帝苑夸,又复主第褒。累累谁采掇,玉碗上金鼇……。”(10)
宋诗又多以日常生活为内容,以诗叙事,还常以诗代简,这是宋诗不同于唐诗的最大的特点。欧梅诗歌创作成就代表当时最高成就和境界,诗歌形式题材也引领时代风气。如梅尧臣与欧阳修以“鸭脚子”为题的诗歌酬唱,一时在士大夫中作为美谈广泛流传,无疑对于时世风尚产生一定的良好影响。
时近千年的今日,我们细心品读先哲们的这些诗作,不仅从中得到美好的文学享受,也不乏一定的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注:
(1)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版,第、页
(2)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版,第页
(3)《欧阳修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年6月版第46页
(4)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版,第页
(5)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版,第页
(6)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版,第页
(7)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版,第页
(8)《欧阳修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年6月版第37页
(9)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版,第页
(10)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版,第页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