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合并急性横贯性脊髓

本文原载于《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年第4期

患儿男,5岁9个月。因"发热6d,不能行走1d"于年11月15日收治我院。年11月9日,患儿出现发热,热峰39.8℃,热型不规则,伴流涕、鼻塞、咽痛、乏力,无寒战、咳嗽、腹泻、皮疹等,予口服柴黄颗粒、感冒灵颗粒治疗。11月14日,患儿行走时跌倒,后诉下肢痛不能行走、不能翻身,伴腹痛,脐周为主,阵发性疼痛较剧烈,家长予开塞露通便后排便1次,腹痛无缓解,无头痛、呕吐、抽搐等,医院就诊,完善髋关节和膝关节X线片、胸椎和正侧位X线片及腹部彩超,均未见异常。就诊期间患儿出现尿潴留予导尿后腹痛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转至我院。患儿既往体健,预防接种随社会进行,生长发育正常,无传染病接触史,无过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及代谢性疾病史。体检:体温38.1℃,脉搏次/min,呼吸34次/min,血压/53mmHg(1mmHg=0.kPa),体重21kg,神志清,精神反应差,交流无碍,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呼吸平稳,口周无发绀,咽充血,扁桃体2度肿大,无脓点无疱疹,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率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音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异常包块,肝脾肋下缘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肌力0级,双足下垂、双足背屈角大约°,四肢末梢暖。神经系统查体:角膜反射存在,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消失,跖反射消失,肛门反射消失,膝腱反射消失,跟腱反射消失,Hoffmann征、Babinski征、Oppenheim征、Kernig征及Brudzinski征均呈阴性。辅助检查:白细胞11.67×/L,红细胞3.54×/L,血红蛋白g/L,血小板×/L,中性粒细胞占比0.,淋巴细胞占比0.,C-反应蛋白10.11mg/L;肝功能总胆红素12.0μmol/L,结合胆红素5.0μmol/L,丙氨酸转氨酶25.3U/L,天冬氨酸转氨酶31.0U/L,总蛋白62.0g/L,白蛋白40.0g/L,乳酸脱氢酶.0U/L,肌酸激酶67.0U/L,肌酸激酶同工酶4.0U/L,血尿素氮5.7mmol/L,血肌酐34.0μmol/L,红细胞沉降率18mm/1h,降钙素原7μg/L,其余未见异常。患儿病程中有发热、双下肢无感觉、伴行走困难、小便失禁等,考虑急性脊髓炎、急性呼吸道感染,予20%甘露醇液脱水,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1g/kg,1次/d)调节免疫,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甲钴胺片等营养神经,头孢噻肟钠抗感染等治疗。11月16日,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提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重症流行性感冒,予帕拉米韦注射液10mg/kg,1次/d,5d;静脉应用甲基强的松龙针(1mg/kg,1次/12h)。各类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HIV、梅毒等特异性检测均为阴性,抗链球菌O、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谱、体液免疫检测及补体测定均未见异常。11月18日,脑脊液检查结果示常规生化正常,脑干视觉诱发电位未见异常,脑电图、胸片未见异常,脊髓MRI结果示T2~12椎体水平脊髓内可见片状T2压脂高信号,感染性疾病科和神经内科医师会诊后诊断为"重症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transversemyelitis,ATM)",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20mg/kg,1次/d)治疗3d后,口服泼尼松(1.0~1.5mg·kg-1·d-1)治疗,逐渐减量,总疗程1至2个月;继续应用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甲钴胺片等营养神经治疗。11月22日,进行肢体被动活动按摩针灸等康复治疗。后期随访患儿康复治疗4月余,肢体运动、肌力、肌张力恢复正常。

讨论

ATM常急性发作,其病理损害是白质坏死或脱髓鞘改变,临床表现为节段病变平面以下的传导柬型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痉挛性截瘫[1],疾病最初表现为下肢无力、麻木或节段性带状损伤,随着病情进展,最后表现为横断性的脊髓损伤[2]。

ATM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因此有学者认为ATM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1,3]。文献资料显示,半数以上的ATM患者在发病期间有过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4,5,6],说明病毒感染可能是ATM的主要病因。此外,也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ATM的病例报道[7]。

ATM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常与脊髓受累平面显著相关。如高位颈髓病变常出现四肢瘫痪,部分患者因膈肌运动障碍出现呼吸无力;若颈8至胸1病变,出现交感神经麻痹症群,多为交感神经受损所致;腰段脊髓受累,常引起下肢瘫痪和下肢感觉障碍;腰骶段脊髓受累,常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鞍状感觉缺失、提睾反射消失、肛门反射消失等。除运动功能受累外,病变节段以下伴有感觉缺失,部分患者会出现感觉过敏的临床表现,感觉过敏区存在于感觉缺失区的上缘1~2个节段[1,3,4]。

急性期脑脊液检查常规及生化正常,糖和氯化物正常范围,而脊髓MRI检查可发现脊髓肿胀,长T1、长T2信号等,对ATM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8,9]。ATM治疗的主要药物是甲基强的松龙,一般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0,11],其他治疗包括精心的护理、充足的营养、瘫痪肢体的康复等综合治疗。

本例患儿发热6d后急性起病,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上腹部平面以下运动及感觉功能缺失,伴有尿潴留,而头颈部及胸部运动及感觉正常,且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未见异常,脊髓MRI结果显示T2-12椎体水平脊髓内可见片状T2压脂高信号,不支持颅内感染、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故诊断为ATM。病毒感染后可诱发本病,该患儿各类型肝炎病毒、CMV、EB病毒、HIV等检测均阴性,排除以上病毒感染诱发ATM。患儿在流行性感冒流行季节发病,有发热、流涕、鼻塞、咽痛、乏力等流感表现,结合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考虑患儿可能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诱发ATM。

流感病毒感染后常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如病毒性脑炎、脑病、脊髓炎、瑞氏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脑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横贯性脊髓炎为流感病毒感染后少见并发症,日本研究者曾有相关报道[12,13],但国内未见。本文报道1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合并ATM,希望引起对此类疾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jiaomua.com/ymfz/8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