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朋友送余公斤鲜的药材让切片,言是“红药子”,因为红药子是冷背的一味中药,笔者不甚了解,因此对其性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结果如下:
本品块头较大,大的直径达20cm以上,呈类圆形、长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多数表面具较大的疙瘩钉状突起,表面深棕褐色,缠绕或分布细密的须根;同时,表面着生多数的细长的嫩芽;折断面较泡,肉质,棕黄色,具稀疏凸起的“星点”。干燥后切面呈海绵状细密网孔,色稍深。味淡,涩,微苦。咀嚼有沙粒感。见下面图片:
↓所谓的“红药子”(鲜品)
↓所谓的“红药子”(鲜品)
↓所谓的“红药子”(鲜品横折面)
↓所谓的“红药子”(鲜品切面)
↓所谓的“红药子”(鲜切干后)
↓所谓的“红药子”(干燥后切面)
编者查阅标准及资料与此物对比,该物应为块茎,但与《中药大辞典》上收载的“蓼科植物毛脉蓼的块根”的“红药子”描述不符。又与“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的“黄药子”性状不符。从《中国植物图像库》查阅,与“薯蓣科植物”“薯莨”最相近,但性状与其所描述的“块茎圆锥形、长圆形或卵圆形,棕黑色,栓皮粗裂具凹纹,断面红色,干后铁锈色”也不一致,令小编迷茫,不知此物到底归于何物?
黄药子、红药子,两个都是冷背的中药材,我们见之不多,《中国药典》又没有收载,并且,“黄”、“红”色又近似,因此,我们可能会混为一谈。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相关文献的资料:
《中药大辞典》收载:黄药子
《本草图经》
黄药(《日华子本草》),黄药根(《开宝本草》),木药子、大苦(《纲目》)。黄独(《唐本草》),又名:土卵(《唐本草》),金线吊虾嫫、山慈姑(《植物名实图考》),零余薯、黄虾蟆、毛卵陀、铁秤陀、黄金山药、金丝吊蛋、薯瓜乳藤、黄座勒、土芋、板薯、淮山薯、苦茅薯、草蔸薯、土首乌、草蔸苕、雷公薯。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夏末至冬初均可采挖,以9~11月产者为佳。将块茎挖出,去掉茎叶,洗净泥土,横切成厚约1~1.5厘米之片,晒干。
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块茎单生,球形或圆锥形,直径3~10厘米,外皮暗黑色,密生须根。茎圆柱形,长可达数米,绿色或紫色,光滑无毛;叶腋内有紫棕色的球形或卵形的珠芽。叶互生;叶片广心状卵形,长7~22厘米,宽7~8厘米,先端尾状,基部宽心形,全缘,基出脉7~9条;叶柄扭曲,与叶等长成稍短。花单性,雌雄异株;小花多数,黄白色,呈穗状花序,腋生;花基部均有苞片2,卵形,先端锐尖;雄花花被6片,披针形,雄蕊6,花丝很短;雌花花被6片,披针形,先端钝尖,子房下位,3室,花柱3裂。蒴果下垂,长椭圆形,有3个膜质的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谷、河岸、路旁或杂林边缘。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台湾等地。在河北、山东等地有栽培。主产湖北、湖南、江苏。此外,河北、山东、浙江、安徽、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亦产。
干燥的块茎为圆形或类圆形的片子,横径2.5~6厘米,长径4~7厘米,厚0.5~1.5厘米。表面棕黑色,有皱纹,密布短小的支根及黄白色圆形的支根痕,微突起,直径约2毫米,一部分栓皮脱落,脱落后显露淡黄色而光滑的中心柱。切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平滑或呈颗粒状的凹凸不平。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子坦或呈颗粒状。气微,味苦。以身干、片大、外皮灰黑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黄药子
拣净杂质,剪去须毛,洗净,润透后切成小块,晒干。
苦,平。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开宝本草》:"苦,平,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凉血,降火,消瘿,解毒。治吐血,衄血,喉痹,瘿气,疮痈瘰疬。
①《开宝本草》:"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②《纲目》:"凉血,降火,消虞,解毒。"
③《江苏植药志》:"治腰酸痛。"
早泄 小阴经 阳痿 月经不调 更多功能主治
内服:煎汤,1.5~3钱。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痈疽发时不焮肿、不渴、色淡、脾胃作泄者,此为阴症,当以内补为急,解毒次之,药子之类宜少服,止可外敷。"
《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年版收载
黄药子
《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年版收载:
黄药子
《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年版收载
黄药子
《中药大辞典》收载:红药子
《本草图经》
红药、赤药(《本草图经》),朱砂七、黄药子、朱砂莲、猴血七、血三七、毛葫芦(《陕西中草药》)。
为蓼科植物毛脉蓼的块根。全年可采,挖出后,除去茎叶、须根,晒干。
生于山坡路旁、沟边、滩地及乱石堆中分布我国西北、东北和湖北、四川、贵州。产陕西、甘肃、河南等地。
干燥块根,外皮棕褐色,紧贴,不易剥离。根头部常有残茎疤痕,坚硬,不易破碎。商品常横切成块,径3~6厘米,厚0.8~2.5厘米。断面凹凸不平,土黄色或黄棕色,鲜根断面橘红色或粉红色;有时呈现如何首乌之异形维管束,并有细条状淡黄色纹理。味微香而不苦,嚼之唾液染成黄色,粉末遇碱液立显紫红色反应。
味苦微涩,性凉。
生用:抗菌消炎,顺气活血,凉血止血,镇静解痉,止痛,止泻,促进溃疡愈合;盐制者补肾,醋制者止血,碱制者健胃。治扁桃体炎,肠炎,胃炎,溃疡病,菌痢,胆道蛔虫症,外伤感染,蜂窝织炎,痈疖,脓痂疹,泌尿系感染,月经不调,崩漏,外伤出血,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风湿腰腿痛。
早泄 小阴经 阳痿 月经不调 更多功能主治
内服:煎汤,生品0.5~2钱(制品3~4钱);或泡酒、研粉冲服。外用:研粉敷。
孕妇慎用。(性味以下出《陕西中草药》)
①治产后血运,四肢冰冷,唇青腹胀,昏迷:红药子一两,头红花一钱。水二盏,煎一盏服,大小便利。血自下也。(《禹讲师经验方》)
②治急性胃痛:朱砂七(生品)二钱。研粉,酒冲服。
③治急性菌痢:朱砂七(生品研粉)每次七分。温开水冲服,每日三至四次,可连服七日。
④治月经不调,气血积块及腹痛:朱砂七(醋煮透)三至四钱。水煎服。
⑤治崩漏:朱砂七(醋炒)三至四慎,水煎服。
⑥治吐血、衄血、便血:朱砂七、白茅根、构白皮、地骨皮各四钱。黄酒煎服。(②方以下出《陕西中草药》)
①治疗急性菌痢
将朱砂莲制威片剂,每片0.25克。成人每次0.5~1克,第1、2天每4小时服1次,以后每日4次。治疗例,治愈61例,好转33例,无效16例。体温一般于24小时内恢复正常。脓血便在2~3天后减少或消失。最快的服药3天,一般7天可获痊愈。细菌培养22例,阳性9例,复查8例,7例于6天转阴,1例于9天转阴。个别病人愈后有复发。在痊愈的61例患者中,25例仍有轻摩的腹痛感。服药期间未发现副作用。
②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服朱砂莲粉或片,每次2克,每日4次;或10%煎液每次20毫升,每日4次。治疗32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另有用朱砂莲甲素(每片0.2克),每次1片,日服4次,每次与碳酸氢钠0.5克同服。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共24例,均有效果。
《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年版收载:
红药子
《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年版收载:
《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年版收载: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植物志》收载的“红药子”
薯莨(红药子):来源薯蓣科。
藤本,粗壮,长可达20米左右。块茎一般生长在表土层,为卵形、球形、长圆形或葫芦状,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断面新鲜时红色,干后紫黑色,直径大的甚至可达20多厘米。
以下图片来源于《中国植物图像库》
你对这类品种有什么见解?欢迎各抒己见,与众共享!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