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曾说:世上有两种职业最古老,一是刺客,二是妓女。
其实还有一种职业一样古老,那就是骗子。当然,如果骗子也算的职业的话。
中晚明以来,随着商业经济不断发展,骗子这一“行业”迎来井喷期。不但“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其“业务能力”也得到质的飞跃,小至以假充真,大到计诱钓鱼,甚至冒充官员,简直已经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明张应俞《杜骗新书》
01常见操作:弄虚作假。
造假与欺骗从来密不可分,而以假充真也是骗子最常用的手段。
在古代社会,酒是不可或缺的饮品,而给酒掺水,此风可谓由来已久。《太平广记》卷二五三“酒肆”条,谓隋朝时,数人入酒肆,酒味酸且淡,乃共嘲此酒,一人便嘲讽这酒掺了水。到了明成化年间,负责宫廷膳食的光禄寺,在招待外宾的时候,其酒竟也多掺水,搞得淡薄无味,以致“夷人至席,无可食用,全不举著”。
除了酒造假,在明清,但凡能买卖交易的物品,皆有可能是假货。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他的仆人赵平,曾只用两千文钱买到一双皮靴,很是高兴。某日下雨,赵平穿着出去,结果光着脚走了回来。原来那皮靴的靴筒是高丽纸所做,而靴底则是用烂棉絮以浆糊粘成,沾水之后,这才暴露。
而更绝的,是纪昀的堂兄曾在晚上买到一只假烤鸭。这只假烤鸭的肉已全被吃光,只剩下整副骨架,里面涂了一些泥巴,外面糊上纸,染成好似烧烤过的颜色,再涂上一层油。整只假烤鸭,只有两只脚掌和头颈是真的。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时不时便去琉璃厂捡漏,一双火眼金睛,从不失手。但实际上,纪大人也是个冤大头。他早年参加乡试之时,在一个小住所买了蜡烛,结果怎么也点不着,最后发现竟是用泥捏成,外面蒙了一层羊脂而已。
发迹变泰之后,他又在买墨上吃过亏。罗小华是明嘉靖年间的制墨名家,纪晓岚曾淘到他的墨,“漆匣黯敝,真旧物也”,便买了十六锭。可拿回去一试,才发现也是用泥巴捏成的,只不过在外面染上黑色,而表面的白霜则是搁在阴湿之地长出来的霉。纪晓岚因而感叹:“人情狙诈,无过于京师。”
当时甚至猫也造假,明末清初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中,京城有人将狮子猫用茜草染成各种颜色,声称产自天竺,不但老鼠退避十里,抑且辟邪云云,以诈人钱财,开口便要几百两。
除了可交易物品假货泛滥,货币造假更是严重。当时对伪造货币的处罚可不算轻,《明律例》规定:“伪造金银者,杖一百,徒三年。”但其所带来的暴利,仍令不少人铤而走险。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
市井小人,争以巧伪为事,或荡锡于边,或钻〔钅臤〕于腹。或洒铁沙于面,或钓铜于四周,或以白铜药煮之。
顾炎武在《日知录》“伪银”条说:
今日上下皆用银,而民间巧诈滋甚,非直绐市人,且或用以欺官长。济南人家专造此种伪物,至累十累百用之。
02高级操作:计骗。
用计骗财,“仙人跳”应该是经典招数。
纪晓岚就记载了一个“鸡血版仙人跳”:有个赴京候选官职的人,见对门住的少妇甚是端庄秀丽,一问,才知其夫做幕僚于外,家里只有她与其母。数月之后,这家突然开始大办丧事,又是设起灵位祭奠,又是请和尚念经超度,还有不少人来吊唁,原来她丈夫死在了外地。
这之后,少妇渐渐开始变卖衣物,说是生活难以为继,准备再嫁。候选官员遂入赘到她家。又过了几个月,她的丈夫突然活着回来,这才知道误传了死讯。她丈夫愤怒异常,要到官府告状。母女俩百般哀求,扣下候选官员所有箱笼,把他赶了出来。
半载之后,这个候选官员在巡城御史处见到了那个少妇正在受审。原来,先前回家那个男子是少妇的相好,他们合谋夺取了他的钱财,现在少妇的真丈夫回来了,二人奸计这才败露。
除了利用男人的猎艳心理,骗子也会根据诈骗对象,灵活设计骗局。
同样是纪晓岚的记载,北京西城区有一处住宅,约有四五十间房子,每月租金二十多两银子。有人租住了半年多,总是在规定的日期之前就把租金交来,于是房主也不过问。一天,租客突然闭门离去,并不通知房主一声。房主进院子一看,只见满院子的碎砖烂瓦,一根木头不剩,唯有前后临街的房子还在。
原来这处住宅前后都有门,租客在后门口开了个木材店,贩卖建房用的木料,暗地里则拆住宅里的梁柱门窗夹杂着卖掉。因为前后门在不同街巷,所以没人发觉。就这样,不声不响之间,宅内大片房屋的木料砖瓦被搬了个磬尽。
屈大均《广东新语》03不要命操作:冒充官员诈财
前几年有一个新闻,大概是说一伙人假冒军官,到警察局要求释放其被捕的团伙,结果被团灭。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尚有人冒充官员,古代自然也有。
晚清张祖翼在《清代野记》中记述,一个绰号“插天飞”的人,“其貌方颐广颡,美须髯,望如天神。学问赅洽,熟谙宫廷掌故”。“有徒党数十人,周流各省,专伺察地方大吏以取财。”当时一巡抚因事得罪了皇帝,“插天飞”一伙人闻知,遂冒充大阿哥,跑到巡抚所在地界,透出风声,声称是暗地来寻访该巡抚的罪证。
因为派头装得像,把巡抚吓了个半死,“皆大惧,懔懔然报名膝行而进”。这一伙人要“回京”之际,巡抚为了讨好,连忙送上黄金万两。离开的时候,巡抚还率领一帮官员送行。“忽掷一纸裹与巡抚,命回署启阅。归视之,乃以巨幅大书‘领谢’二字。始嗒然知遇骗。”
04明清骗子盛行原因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上当受骗并不一定是由于贪便宜。而明清骗子之所以空前之盛,大抵由于我国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加速了纸醉金迷、人欲横流的社会腐败,人们的价值取向因而发生改变,人人追求财富,尊崇财富,金钱万能成了世人的共识。为了快速殖财,欺骗这一人类天生就会的技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所以造假、欺诈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