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张全球森林监察图片,显示出中国森林的覆盖率,相比周围的日本韩国俄罗斯,很贫瘠,被命名为“一张悲伤的地图”
森林因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历次联合国气候公约谈判都把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许多国家都将发展林业作为增汇减排的重要途径。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除了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个国家还通过了非法律性文件《关于森林问题的政府声明》,当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短期之内技术升级难以实现更多减排目标的情况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林业作为重要手段,通过积极发展和保护森林,提高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抵减工业能源排放,争取国家排放空间,维护国家发展权益。
根据官方数据,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活立木总蓄积.3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37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22亿公顷,蓄积.9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仍居世界首位。(《中国森林资源(-年)》)在未来,停止砍伐的区域,兼顾生态保育和休闲游憩的森林公园将逐步增多。
森林郊野公园的建设,有助加强管理,逐步进行森林抚育、林分改造,保护培育森林生态资源。年7月,国家林业局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森林经营规划(-年)》的通知林规发〔〕88号》中,树立了全周期森林经营理念,明确了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目标,提出了年全国森林覆盖率20%增加到23%,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的目标。针对植物被破坏的现状,从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并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办法》,在综合指标、覆盖率、森林生态网络、森林健康、公共休闲、生态文化、乡村绿化几方面考核和检查,激励和肯定中国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为中国城市树立生态建设典范。
珠海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品牌闻名全国,有“海上云天,天下珠海”的美誉,以城市生态环境和整体规划获得了“最宜居城市”的称号。山、海、岛、城和田园是珠海城市景观风貌的基本要素,凤凰山森林公园地属珠海市中心城区与唐家湾新城,总占地面积约70.08平方公里,是珠海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核心和城市“绿肺”,珠海凤凰山森林公园地理位置特殊,交通区位优越,山水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丰厚,但也存在土地权属不明晰、水源保护制约、生态恢复性建设欠缺,项目建设所需投资额大,整体开发周期长等问题。
凤凰山森林公园定位为以保护为前提,以生态恢复、山海大观、古道寻幽为主要内容,含登高揽胜、森林认知、远足健身、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并具有山海田园风貌的城市型生态森林公园。规划布局“两区?四节?一片”结构,“两区”为生态保育区和开发建设控制区,“四节、一片”为生态游览区,即五大主题景区,其中“四节”指白沙叠彩、凤凰揽胜、古道寻幽、唐家黉岭;“一片”为金鼎耕读片区。
凤凰山森林公园的现状森林植被类型主要为人工林,以纯生林和人工混交林形式存在。天然次生植被仅在局部地段,如沟谷或村边风水林中散布,在森林公园一些山顶区域还分布着灌丛及草丛群落。森林公园的平地区域以园地植被为主,主要是果林和菜地。森林植被主要构成树种以大叶相思、湿地松、台湾相思、桉等人工林树种为主。野生乡土乔木主要有鸭脚木、假苹婆、樟树、阴香、山苍子、豺皮樟、大头茶、黄牛木、野漆、降真香、土蜜树、银柴、山乌桕、小叶榕、猴耳环等。灌木主要有岗松、桃金娘、野牡丹、米碎花、盐肤木、九节、狗骨柴、梅叶冬青、余甘子、箬竹等。草本主要有芒萁、铁线蕨、乌毛蕨、芒、五节芒、蔓生莠竹、黑莎草、珍珠茅、山菅兰等。藤本植物主要有买麻藤、紫玉盘、葛藤、鸡血藤、白花油麻藤、锡叶藤等。
凤凰山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保育专项规划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种树等原则,以地带性植被的群落组成和结构为生态构建基础选择树种,在最大限度保留现状植被的基础,进行保护野生植物原有生境等生态措施,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现有野生植物资源,营造极具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其景观功能区将包括水源涵养林保育区、森林生态及景观保护区、生态抚育区、林相改造区、生态修复区、果林、农田及菜地保留区、发展控制区等。
水源涵养林保育区:对水库水源保护区内的林地进行保护,防止森林植被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干扰。使现状植被通过自然演替向顶级群落发展。在水库周边米范围内配植较密乔木,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林网,加强水源涵养林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森林生态及景观保护区:此区域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进行保育,恢复原生植被和自然生境,促进野生动植物的繁衍。同时不定期的对人工林(大叶相思、湿地松)进行抚育择伐,为乡土植物提供生长条件,促进自然演替。
生态抚育区:抚育对象为已建设的生态风景林幼林,及时清除大叶相思和桉树等人工树种的萌蘖苗以及马占相思和大叶相思种子萌发的幼苗等非目的性树种,保证目的性树种较高的成活率,并使种植的幼苗尽早成林。同时对病株、残株进行梳理,促进其生长,使其逐渐演替为地带性植被。
林相改造区:对主要游览区和公园外围第一重山的人工林地,尤其是生态功能不强且已经发生退化的残次林,根据现状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小群落大混交方式,选择木荷、黧蒴、红鳞蒲桃、潺槁树、樟树、深山含笑、火力楠、楝叶吴茱萸等乡土树种,逐步进行生态改造,提升林分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并恢复地带性植物群落,促进动植物的繁衍。林相改造可适量增加以观花为主的地带性景观树种,如羊蹄甲、木棉、大头茶、木油桐、铁刀木等,丰富森林群落的色彩,增加林相的美感,为游人的健身休闲活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生态修复区:森林公园内黄土裸露区域采取工程措施及植被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逐步恢复自然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提升景观效果。
果林、农田及菜地保留区:对公园内的果林、农田及菜地进行保留,并结合景区建设进行相应的合理改造利用。
发展控制区:森林公园周边交通干线范围内不属于红线内的区域纳入当地生态建设中,对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形成森林公园外围生态缓冲区。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根据园内动植物的分布规律和环境特点,将原有动植物生境划分为四大类生境核心区,沿原有的自然廊道(包括山脊、沟谷、溪流等原有的线性空间)构建生物通道,将各个核心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复杂的生物网络体系,从而达到整体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具体的措施为采用林相改造等措施以尽量恢复各个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群落,增设各种生物通道以避免形成生态孤岛,通过增设各种人工巢穴、构筑物以丰富各个小生境内各种生物的生存界面,设立生态隔离区以减少人为干扰、保护珍稀类动植物等。
鸣谢洪琳燕团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