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他乡的养生秘诀--金秀瑶浴
药浴则为瑶医药的一特色。瑶医称之为“庞桶药浴”。瑶家到处可见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宽0.6米,长0.7米的大木桶,这便是用药水洗澡的“庞桶”,又称为“黄桶”。瑶族十分重视洗澡,无论严冬酷暑,每人每晚都必须入“庞桶”内浸泡洗身,既洗涤刀耕火种时沾染的炭灰泥迹,又通过温水浸泡解乏,使血脉流通,便于入睡。在冬天浸泡后,更能在料峭的山风中抗御寒冷。瑶族用药水洗身,不分男女老幼,全家皆洗,一家人轮流洗,水脏了就换,冷了再加热。规矩是:先客后主,先小后大,先老后少。现在一些平地居住的瑶民,也逐渐采用了换药水的方式进行药浴。妇女生孩子,满三朝均洗药水澡,婴儿洗后健康免疫,产妇可以驱风去瘀,补身强体,产后一星期就可以劳动。瑶族人民端午节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采用鲜药草洗澡,对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瑶族药浴原理是借水的温度、水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作用,对机体发挥治疗效能的。当利用热药液在皮肤或患处熏洗时,由于温热刺激,引起皮肤各处的血管扩张,能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能疏通经络,促进经络的调节活动功能。药液又能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皮肤吸收药物比肠道吸收更有效,更安全。瑶族药浴的三大原则:一、药水可以喝。二、关键是热敷。三、药物必须熬制一小时以上,不然寒气重,更不能往药水加热水或冷水,否则只能让人湿气更重。由于皮肤和粘膜有呼吸作用,药浴所用药物不同亦具有滋补强壮,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疏通腠理、清洁伤口、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等不同的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正因为如此,在瑶族广泛流传一句瑶族民谣:“若要长生不老,天天洗个药水澡。”这就是洗药水澡能成为瑶族的习俗,历数百年而不衰,沿习至今的秘决。
若要长生不老,天天洗个药水澡
----瑶族医药简史
瑶族是中华民族中的成员之一,人口人(年),主要聚居在我国南方6省(区)的多个县市,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较多,有万多人,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6%,大多聚居在金秀、巴马、都安、大化、富川和恭城等6个瑶族自治县内;分布在湖南省的瑶族有近30万人,主要聚居在粤华瑶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兰山、宜章、宁远、陆回、洞口、淑浦、辰溪、常宁等30多个县(自治县)的山麓陡坡和丘陵河谷地带;分布在广东省的瑶族有10万人,主要聚居在奥北韶关、肇庆两个地区和清远市的连南、乳源、连山、阳山和东昌等11个县(自治县)的山区。
由于过去历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瑶族先民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恶劣的地理、生活环境与病痛的侵袭,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他们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利用瑶山盛产的动植物药资源,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瑶医总结了一套以内、服、外洗、药浴、外敷、拔罐、药垫、火攻、杉刺、陶针、针挑、放血、刮痧、挟捏、蛋灸、艾灸、油火灯灸等多种综合治疗方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道: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玲子香”。在周密的《齐东野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可见,在宋代瑶族先民用药已相当普遍,瑶族医药的悠久历史。
瑶医根据药物性能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对具体某一种药,除了按其性分为温、热、寒、凉、平性外,还按药物功效分为风药及打药。
瑶药的药味可分为苦、甜、麻、酸、锥、辣、涩、淡等八种,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功效。有谚语为证,如“形态识别须多认,常用五味要弄通,辛散气浓能解表,辛香止痛治蛇虫,苦能解毒兼清热,咸寒降下把坚攻,味淡多为利水药,甘温健脾补中宫,酸味固湿兼收敛,性味精研用不穷,若要发挥药永效,辨病识药第一功”。以风打论药性、概括药物性能特点,是瑶医药学药性理论的组成内容之一。首先,风打反映了药物的功效特点。瑶族古代医者认为,药物气味有风打之分,“风者纯而缓,打者燥且急”。“风药”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补气补血、健脾胃、益肝肾作用的药。如“牛”类,“风”类及部分“钻”在等药物如白背风、血藤、鸭脚木、九龙藤、麻骨风、四方藤、半边风、大发散、小发散等,常用于痧病、肝胆及消化道疾病、妇科、神经科及小儿疳积等,临床上用风类药较安全,它毒副作用少,一般不会因过量而伤其身体,即便是老人、儿童或孕产妇都可放心使用。风药具有和缓、平调脏腑机能作用,如白九牛、紫九牛、大钻、小钻等。打药则作用较为峻急,取效速捷,具有峻逐邪气之效。打药起散瘀消肿止痛作用,如“虎”类及部分“钻”类等药物;如田七、鸟不站、青蒿、尖尾风、透骨消、竹叶龙根等。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风湿骨痛、无名肿毒等和打胎的,这类药物应用过量易伤身体,孕产妇及妇女月经期禁用;妇女、儿童及老人应慎用。如入山虎、上山虎、下山虎、猛老虎等气醇力专、作用刚峻、驱邪攻滞最速,列为打药。
除了前面所述及的风类药、打类药之外,瑶药中还有一类药既具风类药的功能,又具打类药的特性,称之为“风打相兼药”。如部分“钻”类药,包括大钻、小钻、九龙钻、大红钻、小红钻、双钩钻、六方钻、四方钻、槟榔钻等,此类药气味多辛、苦,性温,既能行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健脾消气,又能散瘀消肿,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痛,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还可用于病后虚弱、头晕目眩、小儿疳积、急性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痛经、产后腹痛、产后风瘫等病的治疗。应用此类药时,在剂量上不应偏执,而应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情、病人不同的体质,严格把握用量,风打有所侧重,既要避免病轻药重,达到去病而不伤人,又要避免药轻病重,难以发挥作用。其次,风打概括了药物的形质特征。药物禀天地之气生、阴阳之气长。天地之气禀赋之多少,对药性必然会产生直接影响。生长过程中得地之阴气多者,药材质地细腻,富含油汁、水津,药效柔弱和缓;生长过程中得天之阳气多者,药材质地干劲,少津或无汁,药效多激烈。如一身保暖、血党等,得地阴而质润,力缓性质温和,以调滋见长;又如百花丹、黑老虎,得天阳气而气燥烈,力宏性质猛烈。当然,药物的风打、刚柔是相对的,亦有许多药物兼具风打之性。如血三七、血见愁、开刀见血等,禀刚之气、得柔之性,既能攻坚软坚、活血化瘀,又能滋阴而潜阳,一药而数用。
了解更多瑶浴,请联系游均扬:
赞赏